,歐洲的古代民族之一——日耳曼人(German) 以部落集團的形式分佈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古羅馬人稱之為日耳曼人。大約在公元前半個世紀,他們大部分開始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大地區,該地區稱為“日耳曼尼亞”。在神聖羅馬帝國時代,日爾曼的部分由四部分組成:薩克森,巴伐利亞,法蘭克尼亞和施瓦本。首先是法蘭克尼亞公爵康拉德號稱德意志國王,接著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打敗了帝國的其他部分,開創了神聖羅馬帝國的薩克森王朝,使大家接受他為全德意志國王。後來,亨利的兒子擺平義大利和羅馬教會,在羅馬加冕為皇帝,神聖羅馬帝國成立!
在以後到了12世紀,非特烈一世忙於對外戰爭,為了平衡帝國各個公爵領地之間的矛盾,他從巴伐利亞分出一片領地:奧地利!從薩克森分出了一片領地:威斯特伐利亞!這是德國分裂的歷史根源!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裡,奧地利憑藉自身的實力和自己純正的日爾曼血統,快速在帝國內興起,而阿爾佈雷西特在奧地利開創了哈布斯堡王朝。而普魯士卻一直到13世紀才被條頓騎士團征服進入到日爾曼世界,後又被併入波蘭,直到17世紀才從波蘭脫離,但在這以後的一二百年裡,她卻飛速發展,成為了和奧地利並駕齊驅的力量(軍事上更是如此)。
一直以來德意志這個政治實體的穩定是靠傳統的日爾曼部落之間的聯盟來維持的,與其他任何一個帝國相比,德國人更為忠實的遵循依靠選舉來產生君主的傳統。而這種選帝制度,使德國的大貴族力量過於強大,各個領地之間有著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奧地利是德意志的傳統強國,他一直在嫉妒地盯著普魯士這個暴發戶的發展。在這種文化、歷史、傳統、政治、軍事等各種錯綜複雜事情的影響下,普魯士王國要想進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統一之戰難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就是在普魯士王國國內這種對奧戰爭的爭執,也是持續不斷的。普魯士王室和容克保守派堅持君主主義原則,始終不能忘情於神聖同盟所確立的正統主義秩序。在他們看來,與奧地利決裂,就是違反這個原則,破壞這個秩序,因而竭力主張與奧和解。威廉國王和王室大臣也深惡痛絕這兄弟鬩牆的戰爭,不肯批准俾斯麥的對奧敵對行動。
國內的阻力,在俾斯麥看來是不難克服的,何況他還有威廉家族及尤傑斯家族兩大家族所控制的集團的支援,就是在國家議會上,他也擁有佔多數的議會支持者。
俾斯麥認為多民族的、正統的奧地利帝國是個龐然大物,內外矛盾重重,危機四伏,完全有虛可趁;它的笨重的戰爭機器,擴張軍備所需要的時間比普魯士要長一倍;何況它還陷於遠東的遠征戰爭淤泥中不可自拔。因此,俾斯麥成竹在胸,他表示:要竭盡自己的天職,“即使這會把他送上斷頭臺也在所不惜。” 在威廉家族及尤傑斯家族兩大家族所控制的集團的大力支援下,俾斯麥終於用自己的忠心和決心說服威廉國王,挫敗了王室內部保守派和容克保守派的破壞。
在對奧戰爭的問題上,使俾斯麥最感麻煩的還在於歐洲大國的態度。
奧普一旦衝突,可不像普魯士王國夥同奧地利帝國發動對丹麥之戰,謀取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問題那樣簡單了。對歐洲各大國來說,誰都明白:石勒蘇益格—荷爾斯坦因危機是德丹疆界的劃分和部分領土的糾紛問題;普對奧開戰,則意味著德意志將統一在“普魯士尖頂盔”之下的問題。對此,他們均有威脅感,因而對這個關係到德國統一的關鍵性爭端,列強絕不肯坐視的。
德意志統一任務能否完成,小德意志方案能否實現,關鍵在於能否爭取到俄、英、法的中立態度。當時在普魯士各派政治勢力中,在與俄英法的關係問題上都有各自的立場。容克保守派始終信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