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此時,袁紹、河內太守王匡屯兵河內,隔黃河望雒陽,冀州牧韓馥屯聚鄴縣,保證袁紹後勤糧草供給;孫堅、袁術屯兵南陽,隔山川險谷逼迫洛陽;張邈、張超、劉岱等人屯兵陳留郡,豫州刺史孔伷屯兵潁川。
這便是後世赫赫有名的諸侯討董。
與後世廣為流傳的《三國演義》不同,此十八路諸侯並不是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長沙太守孫堅;渤海太守袁紹;加上曹操,合計十八人。
《三國演義》畢竟是話本小說,為情節構造,捨去很多歷史。
譬如說,單這十八路諸侯,就問題多多。
似西涼太守馬騰。首先漢末根本沒有西涼郡,亦絕對不會出現西涼太守;其次,歷史上這時,馬騰尚與韓遂並稱為西涼賊寇,是皇甫嵩能關西漢兵討伐物件,論地位、身份是絕對不會與山東諸侯並列。眼下馬騰、韓遂更是束手就擒,關西更沒有這股勢力一說。
似北平太守公孫瓚。首先,漢末時,幽州有右北平郡,卻無北平郡,更不會出現北平太守;其次公孫瓚此時被董卓晉封為奮武將軍,不曾領職太守。至於安在公孫瓚旗下的劉備、關羽、張飛故事,也屬於虛妄。真實歷史上,此時劉備尚屬青州,為青州刺史焦和帳下官吏,委實與公孫瓚毫無瓜葛。而且,真實歷史上,諸侯紛亂時,公孫瓚一直坐守幽州,未曾遠行半步,討伐董卓也僅僅是令部曲領兵與袁紹、劉岱等共行而已。眼下,公孫瓚就沒有親自出馬,遼東訊息堵塞,誰也不知道公孫瓚在幹什麼。
似北海太守孔融。真正參與討伐董卓的,乃是青州刺史焦和。孔融即便參與討伐董卓,也當掛名於青州刺史焦和名下,而非單列一部。
似徐州刺史陶謙。真實歷史上陶謙亦根本沒出徐州。不過廣陵郡屬於徐州轄區,有廣陵太守張超參與,也能勉強將陶謙算在討伐董卓諸侯之中。
似曹操。真實歷史上,曹操此時尚且式微,雖聚兵酸棗,但義兵初期時,類如陳留太守張邈、兗州刺史劉岱等,對曹操的重視相當有限。
其實說十八路諸侯討董,也就是湊個齊整數。就具體兵陣安排,諸侯討董,主要屯兵四處,自三方夾擊雒陽。
袁紹、王匡屯兵河內,據黃河渡口,主要攻擊雒陽孟津、小平津一帶。
似張邈、鮑信、袁遺、橋瑁,皆是兗州郡太守,他們四人應該和兗州刺史。他們這一批兗州主力,屯戍陳留郡酸棗縣城,據黃河下游,對峙滎陽、敖倉等著名戰陣關口。
似袁術,則據南陽郡,於魯陽、陽城一帶穩固防線,自南方進逼洛陽。
似豫州刺史孔伷,則據潁川郡,擔挑左邊南陽郡,右邊陳留郡,將劉岱等人與袁術兵卒,完美串聯,順逆得法。
洛陽東方所鄰接的郡縣,分別是河內郡,陳留郡、潁川郡、南陽郡。這四郡各屯重兵,形成對洛陽的包夾之勢,令董卓不能干涉關東事務。
不管如何,經過近兩月招募兵源、調遣糧草,山東諸侯已經完全準備妥當,只等與董卓交陣。至此,諸侯討董一事,也自外交階段進入兵陣階段。
幾鎮諸侯為渤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豫州牧孔伷;冀州刺史韓馥;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廣陵太守張超;上黨太守張揚;濟北相鮑信。總數加起來十二鎮諸侯,不過這要比小說中的威懾力小了許多。沒有了能征善戰的孫堅、公孫瓚、馬騰,少了精明的曹操、劉備,這些人無論怎麼算,都不是董卓的對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