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宋諸位先皇!”
“鄭大人此言差矣。啟稟官家,微臣以為汴京不適宜在做我大宋都城原因有 :其一,汴梁城曾被金人貢獻,徽欽二帝更是被金人所俘,受盡屈辱,龍氣早已彌散,反觀臨安,自從太上皇定都於此後,我大宋國勢日漸興盛,如今更是出現了我大宋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足以證明臨安乃是龍興之所。
其二,中原一帶常年經受戰火,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哪裡比得上如今南方繁盛,錢糧稅收充盈,官家自當選擇臨安,以加強對江南等富裕之地的控制,以利於江南稅收能夠容易運至京城。
其三,金國廢帝完顏亮兵敗被圍困與汴梁,**而死,汴梁皇宮也被燒燬,如要遷都汴梁,則需大興土木,重新建造,耗費時日不說,必定會增加朝廷國庫負擔,這些年來朝廷連年征戰,國庫本就壓力不輕,如今四方即將安定,朝廷需要大批的錢糧用於賑濟百姓獎賞有功將士,實不宜在耗費錢糧大興土木。
還請官家明鑑!”
主張還都汴梁的官員和主張定都臨安的官員各持一詞,雖有爭辯,但並不像以往那般激烈,基本上都是點到即止,將各自的理由擺明,同時指出對方的錯誤指出,然後就是交由趙昚處理。
趙昚對於這個話題一直不表態,直至今日,聽到朝中官員再次說及此事,終於開口,不過卻經話頭丟給了秦天德。
“國師,太上皇當年禪位之時,曾命你攝政輔國。如今遷都一事事關大宋千年基業,不知國師大人認為該當如何呢?”
秦天德抬頭瞄了眼趙昚,隨意的拱了拱手:“臣如今已經老邁無能,在擔不起攝政輔國之說,正在思考著何時將朝權全部交還官家,遷都一事,還是由官家做主吧。”
此話一出,朝中官員頓時噤聲凝神,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秦天德的身上。
近年來,面對趙昚日漸展現出帝王之姿,秦天德不不退讓,如今已經很少在朝中發出反駁趙昚的聲音,更是許久沒有說過當年那句猖狂至極的“不知官家還有何補充”。
而剛才他的話,雖然表面上依舊是一副退讓服軟的口吻,但這話中有話,綿裡藏針,絕對與這些日子來秦天德的作風不符。
這是又要弄出什麼新花樣了麼?
趙昚自然聽出了秦天德話中的含義,什麼臨安乃龍興之地的狗屁話,如果沒有秦天德,臨安還是臨安,宋朝能否取得如今的輝煌戰果,還是兩說,還談什麼龍興之地?
如果說真有龍興一說,那麼大宋沒有龍興之地,只有興龍之人,那就是秦天德!
如今朝中官員以及天下百姓,對於宋朝的中興,將其根源都算到了趙昚的頭上,認為是趙昚這個明君才有了大宋的今日。
這無可厚非,在古代江山的興衰都繫於皇帝一身,朝臣的作用再大,也絕不會是決定性的,像秦天德這樣的另類,絕對是絕無僅有的。
這一點朝中百官是知曉的,可是卻沒人敢這麼說,哪怕是跟秦天德關係在密切的諸如趙鼎胡銓等人,也絕不會發出這樣的言論,因為反會害了秦天德。
趙昚不是昏君,自然也知道大宋興旺的根本原因所在,對於秦天德今日突然以綿裡藏針的方式對自己說話,心中暗笑,開口說道:“國師言笑了,如今國師正值壯年,談何老邁無能?如今大宋能有如此雄圖霸業,朕離不開國師的輔佐。
莫非是因為朕未曾賞賜與你,國師心生怨念,故此不再願意替朕出謀劃策?”
長大了,這小子是真的長大了啊!
秦天德心中暗歎,臉上連忙露出惶恐之色:“微臣不敢。既然官家非要讓臣表態,那麼臣只好拋磚引玉了。
臣以為,將來六百年內,大宋的威脅依舊來自於北方。眾所周知,北方遊牧民族不論哪個部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