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線很好的小宮人,從柔嘉殿時期就跟著她了,她們自己給徐循改衣服放衣服都是沒問題的,有時候徐循想自己做一件大衣裳,就拿這兩百匹布料去尋宮裡的繡娘做。
絹帛同田地一樣,都是很值錢的,一匹普通織絹在市面上能賣到二錢左右,而緞、錦因為織數多難度大,價格要翻一番。紗羅相應便宜一些,但也要看工藝。好的紗羅,有時比緞、錦都更貴。注意,這說的還是普通織絹,官絹就要比這個價錢貴上數倍,更別說一般市面上根本不可能流通的貢物了。不是御賜,一般人是拿不到貢物穿戴的,偶然有貢物流通,賣價往往是民產的十倍左右。二百匹布料,起碼能值五百兩銀子——如果花色齊全,年限也新,那麼這個價錢也許還能翻番。
至於補子,這東西織造得更費時,當然也更名貴,但民間從不流通這個。徐循也就沒去估算價錢,別看它小,就是那麼圓圓一塊,比巴掌大不了多少,這麼一塊,據孫嬤嬤說,有時要費二兩銀子之多呢。
這些都是賞給她用的東西,消耗資產,至於固定資產,那套酸枝木傢俱少說也得要三百兩銀子才能下來:不但料好,工也好,而且件數多又齊全。別的零散椅子都不說了,炭本也是很值錢的,但年年要用,徐循也沒算,衣服她本有的那些也沒算,玉擺件不瞭解行情,不算。再加上賞給她的三千貫足陌銅錢——合銀那就是三千兩,徐循才剛進宮,就得了五千五百兩銀子左右的家底,她的吃穿用度不花錢,全是吃宮裡的。
這才是太孫婕妤,才剛剛入宮,連太孫的面都沒有見到,她就已經擁有了比徐家幾代人辛苦積攢還要多的財富……
徐循越算越吃驚,李嬤嬤看到她拿著單子站在那裡發呆,就笑著說,“婕妤是嫌多了,還是嫌少呀?”
“多,太多了。”徐循語無倫次地說,“這多得我——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我。我……我值得這麼多錢嗎?”
孫嬤嬤和李嬤嬤都笑了起來,孫嬤嬤說。“一般人家嫁閨女,都給嫁妝呢。咱們天家娶婦,當然自己給置辦嫁妝。您這嫁妝還不算豐盛的呢,太孫妃娘娘是趕上了好時候,她的嫁妝光是金子就賞了有三千兩,其餘珍玩奇物無算,您這點子東西,也就是給您零花的。天下都是皇爺的,給親親的嫡長孫子娶婕妤,這點東西,多嗎?”
這樣一想,徐循又覺得好像也不是很多了。她站起來摸摸這個盆景,又摸摸那個屏風,新鮮得不得了。兩個嬤嬤看著她笑,孫嬤嬤說,“婕妤在別的人跟前,可千萬不能露出這個樣子。”
徐循似聽非聽,又摸了一會,就問嬤嬤們,“給我的錢是怎麼回事呀,在宮裡還能用得著錢嗎?”
“這就是給您賞人的。”嬤嬤們解釋,“金銀首飾比較貴重,婕妤還年輕,也要自己佩戴。現在可不能隨意賞人,這三千貫銅錢,是預備您打發平時長輩們和太孫派來給您傳話的宦官、宮人的,有時候您有什麼事想辦,手裡有點錢也方便些。這都是仁孝皇后慈悲,才作興出了這樣的規矩,要是從前只能拿金銀賞人,很不划算。”
徐循立刻就上了心,“這錢是年年有嗎?一年大約要賞出去多少?”
“只要有體面,年年總能得些。”李嬤嬤笑著說,“是多是少,得看婕妤有多得太孫和長輩們的喜愛,賞出去多少,就得看婕妤自己的性子了。”
說實話,徐循是直到現在才發現自己的生活到底還是要圍繞著太孫展開的,在此之前,雖然她也受了好多服侍太孫的訓練,但幾年來,她的生活裡就沒有太孫這個人。
當天晚上,何仙仙跑過來和她說話,把手裡的單子拿給徐循看,“我瞧瞧你的,看你都得了什麼好東西。”
張貴妃處事公道,徐循和何仙仙所得之物基本是一色一樣,只有傢俱和擺件不大相同,何仙仙欣賞了一下徐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