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他在北地的殘餘勢力又能支撐的了多久。所以他果斷的放棄了拒北地自立的念頭,而是下令各地駐軍放棄守地,將軍隊和子民中的秦人家眷都帶回到雲中,集結部眾準備借道趙地渡河殺回關中。
數十萬秦人和軍隊的撤退,自然是件緩慢無比的事情,王涇雖然心急如焚,可也無可奈何。北軍在北地已經生根了十幾年,若讓他們放棄家小放棄親人獨自回到關中,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惜匈奴並沒有留給王涇足夠的時間,頭曼的大軍隨即殺至,王涇不得不棄守九原,同時因為被趙國隔斷和上郡也失去了聯絡。所幸匈奴人自二年前的大戰之後一直都沒有恢復過來元氣,王涇雖然兵力緊缺卻也仗著堅城高牆勉強的支撐住了防線,同時派人火速的前往關中報信,讓朝廷知道還有他們這一部秦軍的存在。
頭曼的大軍剛剛撤回,還沒喘過氣來的北軍又被趙軍和燕軍聯手夾擊,不得已才將南撤之事暫時放下。待自冒頓三十萬精兵南下時,王涇已經錯過了南撤的最佳時機了。
所幸的是趙軍和燕軍見匈奴的大軍來襲,似乎並不想攪入這趟混水,紛紛撤軍回國,抱著坐山觀虎鬥的心態想坐視北軍和匈奴兩敗俱傷,這才讓王涇騰出手了全力應對匈奴人。
只是匈奴這次的大軍南下和以往的都不相同,以往匈奴來如風去也如風,遇到大城絕不強攻,只是攻打一些矮小的城鎮和關隘,這次卻出人意料的大舉攻城,而且居然還攜帶著一些簡陋的攻城器械。這讓王涇大為吃驚,也意思到了匈奴這次不僅僅再是滿足於掠奪一番,便果斷的下令放棄了雲中、漁陽、右北平三郡,將雲中給了匈奴,漁陽和右北平則扔給了燕趙,全部的兵力都集中在內長城後的雁門。
王涇的謹慎也挽救了北軍的命運,等到王涇站在雁門城頭臉色蒼白的看著城下密密麻麻的匈奴大軍時,他這才派出了心腹死士連夜突圍出去,朝著已經不知道還存不存的秦國報信救援。
正文一百四十章將相和
而此時的秦國,對於要不要去援救殘餘北方軍團的爭論已經到了白熱化的地步。(。ps8。c_&&吧)
在朝堂之上,老成持重的丞相孟堅並不贊成去增援遠在數千裡外的北軍。理由很簡單,秦國現在百廢待興,本身兵力就十分緊缺,若是大舉援救的話恐怕會動搖關中的根本,給其他諸侯以可趁之機;若是兵力少了的話,那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在求援軍報中雖然匈奴大軍的數量語焉不詳,可依照以往的慣例,匈奴人大舉南下都是全民皆兵,數量絕不會低於二三十萬。
況且訊息已經報來月餘,就算秦國此時出兵,到了北地之時焉知北軍還存不存在?再加上道路斷絕,秦軍要想趕赴北地從哪裡經過尚是個問題,何談救援?
要知道秦國早已經不是昔日‘秦王掃**,虎視何雄哉’的帝國了,這三年來的戰亂讓秦國舉目瘡痍、民生凋敝,現在這種時候最需要的就是休養生息而不是遠端征戰。所以孟堅保守的建議得到了絕大部分朝臣的支援,畢竟大亂之後,人心思安,誰也不願意為了這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壓上秦國的國運。
與之相反的是韓信堅持要求救援,他的理由很簡單,秦國現在仍然有餘力用來遠征。作為國尉,他相信只要守城將領得當,七萬人留守關中足矣,再加上秋耕之時已經過了,民間尚有富餘的壯丁,若是到了緊急之時也可以動員起來隨時趕赴戰場。
只是朝中支援韓信意見的人並不多,因為武將大多駐守咸陽之外的關隘,朝會的自然大多都是文官,少數幾個武將也是像王歧、趙無忌這種回京述職的將軍。趙無忌身為郎中令,自然堅定的站在韓信這一邊,只是衛尉王歧的態度卻有些耐人尋味了。
這一次他沒有站在韓信這一邊,而是保持了沉默,誰都沒有支援,當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