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北軍對漠南的瞭解並不輸於匈奴人,甚至可能勝之。因為秦軍在漠南有詳細的勘測,並且繪製成地圖供將軍們行軍所用,每一處山川河流都在地圖上大致標出,這為秦軍的偷襲創造了極其有利的先決條件。
當初韓信帶回關中的部屬中,有相當多的是北軍老卒,在草原上作戰經驗豐富,一路上倒是有驚無險,偶爾被牧民意外的發現也及時的被處理了。唯一一次例外就是在一天黃昏時和河邊和一個匈奴南下放牧的小部落迎面撞上,雙方皆是愕然。
秦軍最先反應過來,蒙石一馬當先的率部衝殺進匈奴人的隊伍中,後續趕到的奚達和英布則分兵左右包圍防止匈奴人逃走。一場血戰下來,這個三萬人的匈奴小部落徹底的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沒有留下任何活口。
這麼一個規模不小的部落失蹤一定會引起匈奴駐軍的注意,所以韓信便再度加快了行軍速度,三萬大軍飛快的折向南下,朝著南邊的雲中直撲而去,終於在離開上郡十五日後趕到了雲中段的長城。
長城分為兩段,始皇帝最初將秦、趙、燕的三國長城連線而成的是內長城,雁門郡就屬於內長城南麓。後蒙恬北驅匈奴後獲取了大片的領土,秦軍防線便向北推進了數百里,於是又築新的長城段以連線舊長城,是為外長城,雲中就屬於外長城防線。
長城原本就是農耕文明防禦遊牧部落所用的,匈奴人自身就是遊牧部落,佔據長城後自然棄之不用。北方就是匈奴人的根據地大草原,所以冒頓只是在長城的幾處關隘上簡單的派遣了些老弱士卒,用來保障南面掠奪的物質能順暢的透過關隘運往龍城。
匈奴人的麻痺大意也給秦軍提供了可趁之機,韓信從軍中精心挑選出可數十名武藝高強之人,趁著夜色翻上關牆將看守烽火臺的匈奴兵悉數殺死,開啟關隘城門。隨後秦軍鐵騎川流而過,一路南下如入無人之境。
赫連山今年三十有六,他雖姓赫連,卻是匈奴單于的同族、攣鞮家族的分支。他的祖父因為作戰勇敢屢立戰功,被當時的匈奴單于以赫連山賜姓,意思是像赫連山一般高大巍峨,從此他們家族就以赫連為姓。
赫連山在冒頓為左賢王時在他麾下擔任左大將一職,一直對冒頓忠心耿耿,即使是在冒頓被廢黜後仍然不時派人偷偷去表達忠心。事實上也證明他押寶押對了,年幼的太子馹爾睇果然不是攻於心計冒頓的對手,在得知冒頓登上單于位子後,當時是在漠南的他也是第一個率部投靠了舊主。
冒頓為此對他心懷感激,便處處提拔。才不到半年的時間,赫連山就已經當上了右谷蠡王,位居匈奴二十四長第四。因為冒頓年富力壯,並未立太子,左賢王一職便空缺著。再加上右賢王德拉提因為年事已高,很少關心政務,所以赫連山其實已經是匈奴響噹噹的三號人物,僅次於大單于冒頓和留守龍城的左谷蠡王曩知牙斯。
赫連山並不是一味投機取巧之徒,他在以勇為尊的匈奴中算的上一名文武雙全的智將,因此和冒頓非常對脾氣,被冒頓收為心腹股肱。冒頓率大軍南下伏擊秦軍,便把剩下的十餘萬大軍交由他統帥。
因為雁門城城高池深,缺乏大型攻城器械的匈奴人很難憑藉人數上的優勢將它生生硬啃下來,冒頓起初的戰略就是將雁門團團圍住,想將裡面的數十萬軍民給困死。冒頓大軍南下後,匈奴的兵力吃緊,若想圍住偌大的雁門城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赫連山便將大軍收攏,在北城門外和城中守軍對峙,其他三門則晝夜不停的派巡騎預警,防止秦人逃脫。
赫連山並不擔心秦軍會突圍,要知道雲中城內尚存的秦軍仍有六萬之多,之所以死守雲中,是因為城內還有二三十萬平民來不及撤離。這些平民都是北軍的父母妻兒,所以赫連山料定了秦軍不會獨自突圍的。
若是秦軍想帶著這些婦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