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阻你出國。”
“怕是時間來不及了。”楊銳嘆口氣。
“我幫你問問吧,也許化學系或者學校還有名額,機會不大。”蔡教授再次搖頭,表示幫不上忙。
當然,他也是沒有真正認可PcR的價值,要是知道PcR能拿諾貝爾獎——其實都不用拿,二十年內只要能題名一次,蔡教授立即脫光衣服赤足13分鐘環遊北京二環,乞討一個會議名額出來。
然而,大部分的學術成果,在它還是種子的時候,是看不出以後的參天枝葉的。
再者,坐在系主任的位置上,蔡教授也是希望楊銳能將北大放進署名裡的。
安慰了一番楊銳,蔡教授將楊銳送了出門。
楊銳只能回到實驗室裡悶頭思考,間中打了兩個越洋電話,也沒有遇到奇蹟。
他在北京的國際會議中認識了幾名國外的教授,亦有維持著聯絡的,但他們的能力並不足以讓楊銳插隊。
這時候,楊銳是深切的感覺到了自己的人脈不足。
好在考上了北大,若是《nature》發表順利,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到時候,楊銳名下的成果有一篇ceLL,一篇naTuRe,儘管說,歐美頂級大學能在頂級期刊發表論文的學生和教師非常多,但能發表兩篇的就少的多了。
這會讓學術界更容易認可他在PcR上的貢獻。
但是,如果不能在《自然》上順利發表,又沒有會議做報告的話……楊銳的糾結幾乎沒有盡頭,而且難以找到解決方案。
他這時候止不住再次產生先前的想法:我要是再晚一點開始PcR……
然而,事實是不能再晚了,再晚下去,美國人固然還沒有註冊PcR的專利,但PcR的想法也該冒出來了。
到時候,一名中國大學新生與一名美國白人博士競爭發現權,怎麼想都是楊銳要輸的節奏。
這樣熬到了週末,李文強等人倒是把“黃金準則”做出來了一部分,更準確的說,是他們把手做熟了。
做“黃金準則”,最繁重的工作是跑膠,而大多數人剛開始跑膠都會做的一塌糊塗,泳道跑歪的,條帶缺了的,還有花式混亂的,總而言之,各種前所未見聞所未聞的錯誤,都有可能出現在最初幾次的跑膠中,唯獨見不到正確的。
在楊銳讀研的時候,跑膠屬於生物學研究的基礎活,就像液相氣相色譜儀是基礎配置一樣,沒有哪個學生不學的。但在80年代,頂級大學往下,院系弱一點的名牌大學,都是沒有相關技術和裝置的,李文強等人以前也都不懂得怎麼跑膠,就在華銳實驗室練手了。
隨著實驗次數的增多,膠片自然是越跑越漂亮,PcR的反應結果也就因此慢慢變的可靠了。
背景反應消失,負對照中的訊號消失,各種無法解釋的奇葩現象漸漸消失……
在楊銳看來,跑膠和洗衣服疊被子也差不多,都屬於熟能生巧的技術活,會疊被子的孩子第一次跑膠,依舊要從一塌糊塗開始,會跑膠的孩子第一次疊被子,也要從亂七八糟起航。
所不同的是,疊被子在哪裡都能學,跑膠的成本就有點高了。
為了儘快在“黃金準則”的標準下完成實驗——這是向其他人證明PcR可行性的關鍵——李文強和段波都是主動加班的在工作。
張學通需要提供更多的寡聚核苷酸,也不得不用晚上的時間來改進裝置。
資金如流水般的花出去。
僅僅一個星期的時間,華銳實驗室的賬戶裡就多了三萬美元的材料費,而律師們花掉的錢就更多了。
僅憑積累,著實讓楊銳心焦。
好在Dna合成儀的生產公司“生物研究”免費贈送了一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