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之年,遍行勸諭各業戶等,照應免糧銀十分之四,令佃戶準值減租。此次普免各省地丁錢糧共計銀二千七百九十四萬餘兩,仍分作三年輪免。是繼乾隆十一年之後,第二次蠲免各省地丁錢糧。
嗣後,又於乾隆四十二年(皇太后逝世)、五十五年、嘉慶元年,三次蠲免全國地丁錢糧;乾隆四十五年、五十九年,兩次蠲免全國漕糧。總計八次蠲免,銀兩不下一億四千萬兩,糧谷一千二百萬石,如果加上其他各項蠲免賑恤,總數將達到二億三千萬兩以上,可謂空前絕後。(1)
但就是在此次巡幸中,發生了“帝后反目”的大事。
乾隆十三年孝賢皇后崩逝,中宮不宜久虛,其時已進嫻貴妃的烏拉那拉氏,循資應繼孝賢為後。雖說是出於皇太后懿旨,十四年二月,皇上僅晉封烏拉那拉氏為皇貴妃,“攝六宮事”。但慶賀儀節卻要“酌減”,似乎很有幾分勉強。乾隆十五年八月,皇上四十整壽,在皇太后的一再催促之下,才立那拉氏為皇后。一連幾年,皇后誕育了皇十二子、十三子,及皇五女等。
乾隆二十年以後,皇上開始寵幸魏氏,生有四子二女,包括皇十五子,即後來的仁宗皇帝永琰(顒琰),是后妃中誕育子女最多的一位。乾隆三十年,魏氏晉封皇貴妃,位號僅次於皇后烏拉那拉氏。
乾隆三十年四度南巡,途經山東時,越濟南府城而不入,這也是第四次了。皇上特意寫詩說明原因,仍是那不堪回首的乾隆十三年:
四度濟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
春三月昔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
但激怒烏拉那拉皇后的卻不是這些,據當時傳聞,皇上要在江南立一個妃子,皇后不依,因此挺觸,將頭髮剪去。這當是閏二月十八日之事,據杭州聖因寺行宮裡傳出的訊息說,皇后對皇帝有所冒犯,然後怒氣衝衝到皇太后前哭訴,懇求在杭州出家為尼,太后哪裡肯準;不料皇后從袖中抽出利剪,將萬縷青絲齊根剪去,——按滿洲習俗,這正是最為忌諱的舉動,自然要斥之為“跡類瘋迷”了。
據後世學者考證,這一位要立為妃的江南美人,不是別人,正是揚州姑娘陳氏。其後,她在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被立為“明常在”,以後被封為貴人、嬪,直到嘉慶三年,太上皇崩逝的前兩個月,晉升為妃,一直陪伴了皇上三十餘年。
以清朝後妃制度而論,是斷不能選漢人女子為妃的,江南籍女子更為深忌。不過在事實上,這一規定早就被打破了。他人不論,細檢《宮中檔乾隆朝奏摺》中的機密檔案,今上至少有兩名江南籍的嬪妃,一個是揚州籍的陳氏,一個就是蘇州籍的陸常在(當為二次南巡時從蘇州攜回)。
其實就連魏氏,也未必不是江南女子。早在乾隆二年釋服之後,南方織造、鹽政就曾進“優童秀女”。《清代名人傳》說魏氏是“蘇州女伶”,怕也不是沒根據的。
是否類似的原因,導致了乾隆十三年事件的發生?還是如欽天監正、西洋人劉松齡所說,因為反對洋教,遭了報應,以致在濟南去廟裡祈禱的途中,突然患病?這些恐怕也是無法考證了。
乾隆三十年,在南巡途中“先程回京”的烏拉那拉氏,從此被幽禁於冷宮之中,並於乾隆三十一年七月,皇上奉皇太后出發避暑山莊的第六天去世。實際上,在她生前,即已被剝奪了皇后以及此前的皇貴妃、貴妃和妃的位號。那拉氏的葬禮,也是按低規格辦理的。
帝后反目,一時為“天下人共知共聞”,甚至傳到朝鮮。乾隆四十三年九月,東巡謁陵至錦縣地方,秀才金從善進遞呈詞,其中一條即請皇上為烏拉那拉皇后一事,下詔罪己,遭到皇上痛斥。從乾隆三十年以後,皇上就再也沒有立皇后,從此也沒有人再敢議立皇后。
皇貴妃魏氏成為了事實上的六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