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記》、《漢書》的“本紀”和“列傳”中找到出處,足以證明當時中國的黃金數量之大。
但是,到了東漢年間,巨量黃金突然消失,不僅退出流通領域,使商品交換倒退為以物易物,而且以黃金作為賞賜也相當少見。據學者考證,終東漢一代,僅漢靈帝光和元年就一次賜朱儁黃金五十斤。那麼,西漢時的巨量黃金到哪裡去了呢?為什麼會突然消失呢?
對此,後世的學者們進行了種種猜測和考證,然後得出了數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大量的黃金被用於了佛事,因此導致黃金銳減。趙翼在《廿二史記》卷三《漢多黃金》載:“後世黃金日少,金價亦日貴。蓋由中土產金之地已發掘淨盡,而自佛教入中國後,塑像塗金,大而通都大邑,小而窮鄉僻壤,無不有佛寺,即無不用金塗。以天下之計,無慮幾千萬萬,此最為耗金之蠹。加以風俗侈靡,泥金寫經,貼金作榜,積少成多,日消月耗。故老言,黃金作器,雖變壞而金自在,一至泥金、塗金,則不復還本,此所以日少一日也。”
如果說東漢的黃金被用於佛寺塑像塗金,有一些道理,但卻經不起推敲。從後世一些證據來看,佛事耗費的黃金的確驚人,看看西藏布達拉宮和青海塔爾寺,便可以知道所謂的“重塑金身”是多麼的浪費。但問題是,佛事的興盛並不是在東漢而是在南北朝,東漢末期時佛教才開始在大漢境內傳播,如果不是因為黃巾起義導致道教在本土失去地位,加之各種災害、瘟疫和戰亂的橫行,使得普通民眾心理上需要宗教的慰藉,佛教在漢朝能否傳播都未可知。所以說,縱觀東漢一朝,根本就不存在大興寺廟、塑像塗金的問題,即使有一些寺廟使用黃金,像大神棍笮融在下邳建造的浮屠寺,黃金的用量也十分有限,所以說佛事耗金不能成為西漢巨量黃金突然消失的主要原因。
第二種說法是東漢對外貿易逆差所致。後世有學者認為東漢黃金數量減少,是由於黃金大量賞賜外人,以及向大宛購買良馬、明珠和玻璃等商貨,導致貿易逆差很大,所以巨量的黃金流向了國外。
這種貿易逆差導致黃金外流的說法也缺乏根據。因為當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輸出國,中國所產的絲綢和其他商品透過絲綢之路輸向西方,換回來的除了一些馬匹、明珠和玻璃之外,還應該有大量的黃金。大漢朝廷和王公貴族們雖然為了滿足自己的奢侈需要,有時也用黃金向西域、南海各國購買奇珍異寶,但這種行為並不常見,動用的黃金數量不會很大,而且當時大漢的軍事實力如此強盛。對外號稱的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所以很多奇珍異寶的得來並非透過貿易手段,而是赤果果的軍事威脅,逼使外國稱臣納貢而得。
第三種說法是因為戰亂頻仍的原因,大量的黃金被人們埋藏到了地下。有學者認為西漢巨量黃金到了東漢時突然退出流通領域而消失,唯一的答案就是一部分黃金作為各種金器金物隨葬或遺落地下,另一部分黃金則以金幣形態隨富商大賈和各級官吏而埋葬在了地下。
戰國至西漢,商人以賤買貴賣手段集中了大量的黃金,而封建統治者運用國家機器。攫取佔有了大部分黃金。人們紛紛貯存黃金,大批的黃金被這批人佔有並窖藏。史書上記載:梁孝王死時,“藏府餘黃金尚四十餘萬斤”;漢末王莽時,“省中黃金萬斤者為一匱,尚有六十匱,黃門、鉤盾、藏府、中尚方,處處各有數匱”。東漢時窖藏黃金者也大有人在。如董卓“築塢於眉,高厚七尺,號曰“萬歲塢”。塢中藏有黃金二三十萬斤,銀**十萬斤”。而且,從後來出土的錢幣中看,中國歷史上窖藏金銀珍物之數量確實大的驚人。為什麼這些王公貴族們貯存的巨量黃金沒有被用掉呢?主要是掌握大量黃金的商人貯藏著黃金以備用。而西漢末年爆發了農民大起義,窖藏了大量黃金的富豪官吏,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