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總統也因此敗給了一個來自阿肯色州的年輕人——比爾克林頓。為了刺激經濟,美聯儲決定透過保持短期低利率來刺激經濟,這種政策使得金融機構能夠以極其便宜的成本來借入短期的資金。斯坦哈特正是利用這種長短期利率不平衡的特點來賺取利差,他將貸來的短期資金投入到收益率高很多的長期債券市場上。
這麼做有一個風險,就是如果長期利率上升的話,那麼長期債券的價格會縮水,而且到期時限越長的債券,其價格波動就越劇烈。但是斯坦哈特和他的研究員們很清楚,在經濟蕭條的情況下,對於長期資本的需求也會下降。那麼資本的價格即長期利率就不大可能上漲。正如他們預料的那樣,在九十年代初長期利率不升反降,使得斯坦哈特在債券上的收益超過了長短期利率之間的差價。
之所以說他的這種行為是影子銀行,是因為美聯儲原本想透過長短期利率來使銀行常規業務更加有利可圖,但精明的對沖基金透過借入短期貸款而放出長期貸款(購買債券),使得自己的所作所為跟銀行的業務相差無幾,尤為不同的是,對沖基金並不需要預留存款準備金,也沒有資本充足的規定,因此和商業銀行相比具有更多的優勢。
與此同時。斯坦哈特和他的對沖基金在債券市場上越做越大。甚至連華爾街的大型金融機構也被他們引入了圈套。九一年四月,斯坦哈特旗下的對沖基金和另外一個商品公司的創始人一起拍下了美國一筆價值120億美元的國債,然後將這些國債借給做空的機構,然後在市場上買入。然後在債券期貨市場上演經典的“多逼空”的把戲。空頭自然虧損得一塌糊塗。這些空頭包括了古德曼、所羅門兄弟和專門招phd(窮困、飢餓、渴求成功)的貝爾斯登三家在華爾街大大有名的投行。
這種利用利差的模式在不久後就被其他對沖基金所模仿。很快大洋彼岸的歐洲債券市場也進入了對沖基金的視線之內,隨後不久來自北美的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各個國家的債券市場。
自從兩年前歐洲爆發貨幣危機以來,對沖基金對這片大陸經濟情況的關注就一直沒有間斷過。對ecu體系中的某些貨幣的攻擊就沒有停止過。繼芬蘭馬克、英鎊、里拉、瑞典克朗等貨幣相繼宣佈退出或不再掛鉤歐洲匯率體系後,以老虎基金為首的對沖基金們對法國法郎發動了一波又一波的攻擊,甚至一度將法國的外匯儲備消耗一空,不過在德國的干預下,法郎最終還是停留在了歐洲匯率體系之中。
只是最終為了避免這種貨幣攻擊的行為接二連三地發生,歐洲經濟共同體決定將相互間的貨幣匯率波動幅度由先前的3%擴大到了15%,這在某種意義上說明原先緊密聯絡的歐洲匯率體系已經算是土崩瓦解了。
隨著匯率機制危機的結束,歐洲準備進行貨幣聯盟,這一程序的具體內容就是使得整個歐洲經濟體的成員之間的利率相互銜接。由於像義大利和西班牙這樣的國家通脹率較高,因此他們必須在債券市場上提高收益率來補貼投資者。但是現在在嚴格限制通貨膨脹的規定下,這些國家的利率就要下降到和德國一樣的水準,這必然使得長期債券的價格向上波動。因為這種政策並沒有保密,因此對沖基金很快就分析出來長期債券的價格走向,他們開始大舉向經紀人或者經紀公司借債買入歐洲國家的債券。
泡沫就在這種情形下產生了,政府從發行債券中借入資金,而這些債券透過期貨市場放大了槓桿,對沖基金則透過向經紀公司借入資金持有國債期貨,而經紀公司的錢則可能是透過其他途徑向其他機構借入,因此在這個層層債務的背後,有一道環節出了差錯,則可能對整個鏈條產生致命的傷害。
因為缺乏監管,身為“影子銀行”的對沖基金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就可以肆無忌憚地利用槓桿做空任何可以盈利的金融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