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上的專案,無土栽培。參與這個專案的多是村裡的年輕人,要求高中畢業,這是1門真正的技術。
李森在那裡不負責技術,他是農新區看大門的。
“中午回來吧?”
“嗯,倆老爺們兒中午倒騰著換班兒吃飯,我1會兒回去做。”
“還做什麼,我這兒準備的多,1起都過來吃吧。”
“呵呵……行,我去新棚那邊兒招呼他1聲。”
李愷準備了4個炒菜4個燉菜,都是硬菜,再來倆人也吃不清,人多些還顯得熱鬧。
中午不光有李森兩口子陪吃,李悅媳婦抱著寶貝兒子李永安也來了。
李悅媳婦生產時落下點兒毛病,所以前後腳生孩子的毛曉玲已經跟著李悰在大棚裡忙活了,她還在調養,不過也不是大毛病,大夫說經了3伏天,自然就會大有好轉。
1頓飯吃的老少盡歡。
等李森家人都離開後,李振江又把李愷弟兄叫到了東屋裡。
從板櫃下面取出1個手絹包,顫顫巍巍開啟後,裡面是十張捲成1卷兒的嶄新“大團結”。
“孫子,這些錢你拿上,爺爺知道你家不差錢,你也不差錢,但這是爺爺的1點兒心意,早就給你們準備了,只不過他們都不是上學的材料。去了京都,照顧好自己。”
說著李振江還不忘對劉大龍招招手,“等你考上大學的時候,你也有。”
這個場景,似曾相識,前世裡自己第1年去石門上大學,臨行前來拜別爺爺奶奶,也有這1幕。
不過那時候奶奶還在世,爺爺是揹著她給的自己錢。
那1世父親臥病在床,母親還在化纖廠3班倒,家徒4壁,幸虧94年上師範類大學,不但不收學費,每個月還有269的伙食補貼,當年這1百塊錢可是頂了大用的。
之後每次開學,爺爺都偷偷地塞給他1百塊錢,靠著這1百塊錢和學校的伙食補貼,李愷大學4年沒有向家裡要過多少生活費。那時候食堂的飯菜也便宜,1份“麻辣豆腐”才4角錢,再加上兩個饅頭,還有免費的“大骨湯”,總共8毛錢就能吃飽。
想到那些往事,李愷不由的鼻子發酸。
“大團結”是華夏第3版人民幣,現階段雖然與第4版人民幣並存在使用,但市面上流通的基本是以第4版為主,嶄新的“大團結”已經極其少見,看著像是留存了許久。
李老太在世的時候,劉鳳芝按月給2老“孝敬”,最少是5百,趕上年節,還會翻個倍。不過這些錢李振江從來不過手,都是李老太收著,大部分又轉手給了李垚。
李老太去世後,李振江用錢的時候就更少了,也就不讓孩子們再給他錢,不過生活用品還是會收的。
這些“大團結”應該是很久以前老爺子存的,似乎是很早就為孩子們準備下的。
“謝謝爺爺,這錢我就收下了,您老保重身體,5個來月後我就回來了,繼續孝敬您。您老坐穩,我給您磕1個。”李愷跪倒在地,“砰砰砰”磕了3個響頭。
兩日後,安城1中已經開學,安城市與石門市有區域上的經濟合作專案,李焱脫不開身,而劉鳳芝主持的樂家家超市商品進場標準細則也在討論完善中,所以,李愷孤身坐上了進京的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