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論語》
卷六 ;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意思是:不合符禮教規定的,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不能做。
顏回說,這個道理很深,很難,總要拿一個章法,一個引子給我們入手,或者可以進入“克己復禮”的境界。因此孔子才告訴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個消極的規範。就是從眼睛、耳朵、嘴巴、身體嚴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規範,薰陶自己。
在理論上則很難說了,“非禮勿視”,哪一種是非禮的,不要去看呢?男人看見女人穿了一件衣服很好看,多看一眼,如果老古董的先生們,或者一板一眼的理學家,認為這個不成,非禮勿視!這就很難講了。只是看看這件衣服的新奇,並沒有別的意思,怎麼是非禮呢?一定說這一看是非禮,那一看是合禮的,那就很難講了,那天下事情沒有一樣可看的,首先電視不能看,有些短裙子裸背露胸上場的,選美的,都不可以看了。
“非禮勿聽”,現在開啟電視機、收音機播出來的那些歌曲,很多是‘非禮的‘,我們只好用棉花把耳朵塞起來了。所以講理論實在很難講。
但事實上我們要了解,根據論語,孔子的說法,並沒有後世那樣的解釋,這樣非禮,那樣非禮。這裡是方法,等於一般人練催眠術,訓練眼光的定,當然要非禮勿視,除了看一點亮光以外,什麼都不能動。顏回聽了這四個方法就說,這我就懂了。
換句話說,“克己復禮”做到形而上最高的功夫是很難的,退而求其次,用這種方法困住自己,訓練自己不敢亂動,先端肅起來。顏回說,我雖然很笨,不大靈敏,悟性不高,但是借外力薰陶內心的方法是懂了。我只好用這種方法,慢慢去達到那個“克己復禮”的境界。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戀人之間。由於種種原因常常生出些嫉妒來,大概不少人都曾有過這種酸溜溜的特殊情緒體驗,由此而鬧出矛盾,甚至走到分手的地步。
理解戀人的心情,珍視戀人對你的一片愛心,不要輕易指責對方量小氣窄而監視、限制你的活動。心存芥蒂或故意冷落對方,一方面只表明你自己小心眼,另一方面會更加深對方的誤解,使矛盾進一步擴大。當然,有的人為了表示自己的寬容大度,對戀人的嫉妒不加理睬,以為這樣可以解決矛盾,實際上,這樣也不好,因為這同樣傷害對方的自尊心。所以,最好的辦法是選擇時機適當加以解釋,並增加愛的“濃度”,用你的愛來消除對方的猜疑與嫉妒。 ;與其他異*往時,注意自己的行為要檢點,言行舉止要大方適度,不可過分親暱,更不能有任何輕佻的舉動。與異*談時,如自己的戀人在場,可將戀人介紹給對方,這等於公開肯定彼此之間的關係,這種做法的效果比事後解釋更使人信服。交談時間若過長,交談內容不便透露,應注意不要冷落了自己的戀人,事先打招呼,事後要說明,尤其是初戀者相互間的信任感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還在互相瞭解、試探、考驗階段,若在這些方面太隨便、不拘小節、不理解、不理會對方的心理活動就容易傷害對方的感情和自尊心。 ;不可經常當著戀人的面,對其他年輕異性評頭論足、大發議論。若對其他異性非評論不可時,注意不要一邊倒,應把優缺點都較公正地提出來,才顯得你沒有任何私心雜念。若是一邊倒,極力讚揚易引起戀人的誤解,但若將某異性講得一無是處,以此討好自己的戀人,也可能會引起戀人疑心。有的人與某異性同學或同事關係較好,但又恐自己的戀人猜疑就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