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生性,祿命與他的形體相貌相關聯,是很明顯的。
【原文】
11·13以尺書所載(1),世所共見;準況古今(2),不聞者必眾多非一,皆有其實。稟氣於天,立形於地,察在地之形,以知在天之命,莫不得其實也。
【註釋】
(1)尺書:即“短書”。
(2)準況:推想。
【譯文】
尺書上所記載的,是世人所共同見到的;推想從古至今,還沒有所說過由骨相決定生性祿命的人一定很多,但都有其事實。人從上天稟受了氣,在地上成形,考察在地上的形體,以便知道人在上天形成的祿命,沒有不瞭解其實情的。
【原文】
11·14有傳孔子相澹臺子羽、唐舉佔蔡澤不驗之文(1),此失之不審。
何隱匿微妙之表也(2)。相或在內,或在外,或在形體,或在聲氣(3)。察外者遺其內,在形體者亡其聲氣(4)。孔子適鄭(5),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鄭東門。鄭人或問子貢曰(6):“東門有人,其頭似堯,其項若皋陶,肩類子產(7)。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傫傫若喪家之狗(8)。”子貢以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未也,如喪家狗,然哉!然哉(9)!”夫孔子之相,鄭人失其實。鄭人不明,法術淺也。孔子之失子羽(10),唐舉惑於蔡澤,猶鄭人相孔子,不能具見形狀之實也(11)。以貌取人,失於子羽,以言取人,失於宰予也(12)。
【註釋】
(1)澹(t2n談)臺子羽(公元前512年~?):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春秋時魯國武城(今山東省費縣)人,孔子的學生。相貌醜陋,不被孔子重視。後回去修養德行,南遊到長江,有學生三百,名聞於諸侯。孔子聽說後,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參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唐舉:戰國後期一個看相的人。蔡澤:參見3·3注(15)。《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說唐舉曾譏笑他的相貌不好。
(2)何:根據文意,疑“相”字之誤。
(3)參見《潛夫論·相列》。
(4)在:察,視。亡:通“忘”,忘記。
(5)鄭:春秋時鄭國的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鄭縣。
(6)問:這裡是告訴的意思。
(7)子產(?~公元前522年):即公孫僑、公孫成了。姓公孫,名僑,字子產,一字子美。鄭貴族子國之子,春秋時政治家。鄭簡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為卿,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執政。實行改革,使鄭有了新氣象。疑“肩”上奪一“其”字。“其肩類子產”方以上文文例一致。
(8)傫(l7i累)傫:垂頭喪氣的樣子。
(9)以上事參見《史記·孔子世家》。
(10)之失:疑“失之”之誤倒。“孔子失之子羽”與下文“唐舉惑於蔡澤”句式相同,可一證。《韓非子·顯學》作“失之子羽”,可二證。
(11)具:通“俱”,全,都。
(12)宰予(公元前522~前458年):一名宰我,字子我,春秋時魯國人,孔子學生。擅長言語著稱。曾任齊國臨淄大夫。對孔子堅持“三年之喪”的主張表示懷疑。以上四句疑是“失之子羽”句注語,誤入正文。
【譯文】
有傳說孔子相澹臺子羽面,唐舉占卜蔡澤不應驗的文字,這兩起錯誤都在於不仔細。相面就要看清精微奧妙的徵兆。骨相的表現有的在人的內部,有的在人的外表,有的在形體相貌,有的在聲音氣息。考察外面明顯的就忽略了他內部較隱蔽的,察看形體相貌就遺漏了他的聲音和氣息。孔子到鄭城,與學生相互走散了,就一個人站在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