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知道祭祀的意義是這樣,可是祭祀前還要齋戒,祭祀時還要嚴肅恭敬,好像真有鬼神一樣,連續不斷地舉行祭祀,好像鬼神真能消禍降福一樣。實際上這是尊重祖先的恩德和前人的功績,殷勤地厚愛他們,未必有什麼鬼神來享用祭品。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用吃飯時祭地這件事就可以證明。人們將要吃飯時,先謙讓,表示應當先祭地。孔子說:“即使吃的是粗米飯蔬菜湯,也必定要拿出一點來祭一祭,而且一定要像齋戒那樣誠心敬意。”《禮記》上說:“伺候君王吃飯,君王要讓他先祭祀,然後才吃飯。”吃飯前祭地,就像禮所規定的各種祭祀一樣。吃飯之前也可以不祭祀,禮所規定要祭的各種神,也可以不祭祀。飲食之祭和諸神之祀實質上是一樣的,使用祭品的耗費也是相同的。知道祭地並沒有什麼神,但是還要說各種祭祀都有鬼,這是不懂得類推的緣故。
【原文】
77·12經傳所載,賢者所紀,尚無鬼神,況不著篇籍!世間淫祀非鬼之祭,信其有神為禍福矣。好道學仙者,絕谷不食,與人異食,欲為清潔也。鬼神清潔於仙人,如何與人同食乎?論之以為人死無知,其精不能為鬼。假使有之,與人異食。異食則不肯食人之食;不肯食人之食則無求於人;無求於人則不能為人禍福矣。凡人之有喜怒也,有求得與不得。得則喜,不得則怒。喜則施恩而為福,怒則發怒而為禍;鬼神無喜怒,則雖常祭而不絕,久廢而不修,其何禍福於人哉?
【註釋】
道:這裡指求仙的法術。
【譯文】
經傳上記載的,賢者所記載的,尚且沒有鬼神,何況沒有寫在書上的呢!社會濫祭不該祭的鬼,迷信他們有神靈能造成禍福。喜好法術求仙的人,不吃穀食,和一般人吃的不相同,是想身心清潔。鬼神比仙人更清潔,怎麼會跟人吃同樣的東西呢?評論認為人死後是沒有知覺的,他的精神不會變成鬼。假使有變成鬼的,和人吃的就不一樣。吃的東西不同就不肯吃人的食物;不肯吃人的食物就對人無所求;對人無所求就不能給人造成禍福。大凡人有喜怒,在於對所追求的東西得與不得。得到就歡喜,不得就憤怒。歡喜就施恩而成福,憤怒就發怒而成禍。鬼神沒有喜怒,那麼即使經常不斷地進行祭祀,長時間地廢棄而不進行祭祀,對人又會有什麼禍福呢?
實知篇第七八
【題解】
《實知篇》和後面的《知實篇》是王充的兩篇重要哲學論文。本篇重點考察知識的來源問題。
漢儒認為,聖人能“前知千歲,後知萬世,有獨見之明,獨聽之聰,事來則名,不學自知,不問自曉”。《白虎通》則宣稱:“聖人所以能獨見前睹,與神通精者,蓋皆天所生也。”
王充在本篇中批判了這種觀點。他指出,“天地之間,含血之類,無性知者”;“聖賢不能性知,須任耳目以定情實”;“不問自知,不學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他認為,世上根本沒有什麼“達視洞聽之聰明,”所謂“先知之見方來之事”,都離不開“案兆察跡,推原事類”,“如無聞見,則無所狀”。所謂聖賢先知,其奧秘在於他們能“陰見默識,用思深秘”,“先聞見於外”,而一般人往往忽略,不動腦筋,因此,“見賢聖之名物,則謂之神”。其實,“天下之事,世間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開精;不可思而知,上聖不能省”。“所謂聖者,須學以聖”,並無神奇可言。至於智明早成的人是有的,但他們的早成,同樣離不開後天的學習所得,“雖無師友,亦已有所問受矣。不學書,已弄筆墨矣。兒始生產,耳目始開,雖有聖性,安能有知”。把早成的人吹得神乎其神,是由於“褒稱過實,毀敗逾惡”的庸俗風氣造成的。
【原文】
78·1儒者論聖人,以為前知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