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著用大勝為日軍部隊揚名立萬,但是卻折戟沉沙損兵折將。後來的明石元二郎已經充分認識到歐戰的殘酷,所以小心翼翼,寧願留下罵名也不願冒險,但沒想到結果確實全軍覆沒。
就在日本船隊出事之後,英國人馬上宣告,德軍的潛艇全部都在軍港裡,並沒有出動的跡象,所以這次襲擊和德國人無關。
那麼就剩下法軍艦隊和義大利艦隊,這兩個國家也馬上宣告,我們的潛艇也全部都在港口裡,並沒有出動,因此這也和我們無關。
於是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科西嘉島艦隊上。
科西嘉島艦隊的宣告更加乾脆,我們根本就沒有潛艇。
看上去這成了一樁無頭公案。
在事發的第二天,很多新聞媒體對這件事進行了報道,大部分表達了遺憾和對兇手的聲討,只有小部分在幸災樂禍。
蘭芳的《每日新聞》就是那個最幸災樂禍的。
在《每日新聞》的報道中,這次事件成為“官僚主義”的代名詞,因為日本人因為虛無縹緲的奇怪自尊心,拒絕了英國政府的幫助,自行組織撤退,這才導致了災難發生。
同時在《每日新聞》的報道中,這次海難事件和前一陣子發生在天津碼頭的“慘劇”聯絡在一起,因為外籍軍團從來沒有放棄對天津碼頭事件幕後推手的追查。
這就很耐人尋味了,就在外籍軍團的調查逐步展開的時候,第六師團居然發生如此慘劇,這很難不讓人把二者聯絡在一起。
但聯絡在一起又怎麼樣?
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襲擊日方船隊的是外籍軍團。
別說外籍軍團沒有潛艇,就算是外籍軍團有潛艇,他們只要釋出一份宣告,一口咬死我們的艦隊就在港口裡,日本人能怎麼辦?
直接去查潛艇內的航海日誌?
別搞笑了,外籍軍團根本不會理會他們的這種要求。
全世界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不會理會這種要求。
於是,這件事的後續發展很詭異,日本人發誓要報復,一定要讓某些人付出代價。
而外籍軍團的威脅從來沒有停止,只要是“天津碼頭事件”的幕後參與者,外籍軍團肯定會讓他們付出代價。
就在這一個月內,民國國內已經有近百人死於各種各樣的意外事件,包括上吊、觸電、車禍、意外打鬥身亡、服用食物不當、以及各種各樣的心臟病、高血壓等等等等。
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曾經參與抹黑外籍軍團的那次“全民狂歡”。
但同時,這些人的死沒有激起任何波瀾,因為國內的媒體對此事噤若寒蟬,他們不敢發出任何聲音。
任何對外籍軍團不利的聲音。
當外籍軍團是自己人時,他們是利益的保護者,是權利的追討者。
但當外籍軍團成為敵人時,他們是冷酷無情的劊子手,是殺伐果斷的復仇者,是無所顧忌的“外國人”。
直到此時,才有部分人感到後悔,民國的媒體上也開始出現為外籍軍團鳴不平的聲音。
但那又怎麼呢?
有些傷害並不是說一聲“對不起”就可以化解的。
有些錯誤並不是鞠個躬就可以原諒的。
有些人會原諒,是因為他們本身就無力抗爭。
有些人不原諒,因為他們不需要崇拜,他們也不需要施捨,他們自立自強,既不會向人求饒,也不會委曲求全。
或許很多人要說:你不能因為你的母親打了你一頓,然後你就不要你的母親。
這其實是一個謬論,人當然不能不要母親,但沒有必要為了母親和不爭氣的兄弟窩在一起,完全可以把母親接出去另起爐灶。
於是事情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