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寬的範圍內紮下營帳,這也是為了防止敵軍從頭頂向下拋射火箭,宋營大帳一頂接著一頂,延綿十幾裡,一旦被敵軍縱火,後果不堪設想。
這也是宋軍最大的一處薄弱點,而且無法避免,宋軍只能加大巡邏力度,防止敵軍斥候的偷襲。
不過兩邊山體都是數百丈高的懸崖峭壁,上山無路,下山更沒有路徑,宋軍曾五次駐紮古原道峽谷口,但從來沒有遇到過敵軍翻山過來,這也是种師道心中有把握之處。
李延慶和他的情報司營地位於核心大營內,佔用了三十餘頂大帳,受傷計程車兵得到及時救治,一百餘名陣亡士兵已經火化,骨灰裝入甕中,準備帶回他們的家鄉。
其餘一百六十餘名士兵暫時沒有作戰任務,只能一天天地耐心等待著戰爭結束,但由於三天前的第一次攻城宋軍遭遇慘敗,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士氣,連情報營士兵也受到了影響,大家都保持著沉默,氣氛比較壓抑。
但李延慶這幾天卻不在大營內,他的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後勤工事營內。
後勤工事營大約有三千餘人,除了兩千工事兵外,還有近千名各種工匠,木匠、石匠、冶鐵、甲匠、弓匠、刀箭匠、盾矛匠等等,一共分成了三十餘隊。
在後勤工事營西南角有五六頂大帳,這裡是火器隊的駐地,火器隊一共有三十三名火器工匠組成,他們主要負責用火藥製造各種武器,包括火藥箭、火弩箭、火蒺藜、火球、霹靂炮等等,之前宋軍射出的火鴉也是由他們製作而成。
在一頂十分破舊的大帳內,李延慶正和兩名四十餘歲的老匠人小心翼翼地稱量火藥,這兩名老匠人是兄弟二人,一個叫郝大,一個叫郝二,巴蜀人氏,世代都是火藥工匠,他們兩人目前都沒有成家,隸屬於軍器監太原火器局。
目前宋朝的火藥及火器製作方法都記載在《武經總要》中,這是官方的兵器製作標準大全,但實踐中的火藥製作技術也在不斷的提高並完善之中,從北宋最初以火攻為主的縱火火藥,漸漸演變成了產生很大反推力的推進火藥,在《武經總要》至少已有三種火藥的記錄。
有一種新式火藥在《武經總要》中剛剛才有記錄,那就是製作霹靂炮的火藥,這是一種初步具有爆炸效能的火藥,十幾年前才研製成功。
由於遼國奪取了幽燕等中原地區,擁有大量先進的漢人工匠,它們的科技幾乎和宋朝同步,當宋朝研製出爆轟火藥短短三年後,遼國也研製出了製造‘霹靂炮’的火藥,三天前宋軍傷亡慘重,就是被遼國製作的霹靂炮配合火油所傷。
火藥就是李延慶所說的‘奇兵’,他親眼目睹西夏人利用霹靂炮和火油給宋軍帶來的傷害,但他同時也發現霹靂炮的威力其實並不大,絕大部分士兵還是被火油燒死,這說明霹靂炮火藥的配方還不夠完善,爆炸的威力遠遠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連續三天,李延慶就在和郝氏兄弟商量配製一種新的火藥,他依稀還記得軍用黑火藥的配方。
一架小銅秤上,郝大讀著刻度說:“硝七分五厘。”
“再加一點點,不到七分六厘,大概七分五厘八的樣子。”
郝二用小厘勺加一小勺硝粉,李延慶連忙道:“差不多了!”
宋軍霹靂的火藥是硝六硫二炭二,硝的含量太少,爆炸力度不夠,李延慶要求的比例是:硝75。8%,硫10。6%,炭13。6%。
“下面是硫粉,硫粉是一分半厘略多,碳粉是一分三厘半出頭。”
郝氏兄弟都是經驗極為豐富火藥匠,只要李延慶說出配方比,他們就能完美地按照李延慶的要求配出最好的火藥,李延慶恰恰相反,他知道配方,卻不會用宋朝的土法提純硝石。
他們配出三兩火藥,李延慶將火藥裝入一個厚瓷藥瓶中,用泥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