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要比姜曰廣謹慎了許多,思量了一陣,還是覺得,一動不如一靜,如果能穩住韃子,怎麼也比主動去招惹的好。
就在兩個人還準備爭執的時候,李信竟不請自來了。
“如何,二位可有了決斷?”
李信這種一向開門見山的風格,讓鄭三俊和姜曰廣很不適應,但既然他先提了出來,兩個人又分別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姜曰廣已經徹底被《公報》上的評論折服,認為應當對朝鮮這種跳樑小醜教訓一番。而鄭三俊則出於多年的謹慎經驗,建議李信還是應該尋求戰爭以外的解決途徑。
畢竟兵兇戰危,一旦打起來,說不定會發生什麼意外。而且楊嗣昌在河南正與李自成打的火熱,一旦韃子藉口開戰,朝廷勢必將面臨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他雖然在立場上站在了李信一邊,不過畢竟朝廷與之唇亡齒寒,能不冒險還是不冒險的好。
最終,不出二人預料的,李信採納了姜曰廣的意見。
“滿清韃子今秋必然南侵,如果現在可以趁機威脅其後方,韃子必不敢從容南侵。教訓朝鮮非但不會給朝廷帶來麻煩,反而會使朝廷從容度過即將到來的危機!”
五月十九,距離訊息傳回南京僅僅過去了五天,三衛軍就做好了出兵的準備,大批的新軍在城北集結演習,艦隊彩旗招展在長江上魚貫駛過,最終停在上元門外碼頭。
一時間,城中百姓紛紛湧向城北觀看這多少年都難得一見的盛況,更有精明商販推車擔筐,趕到城北向看熱鬧的百姓兜售時令吃食賺錢。
讓百姓們沒想到的是,大批三衛新軍在經過規模龐大的演習後,便不斷的有方鎮轉換為縱隊,排著整齊的佇列向碼頭而去,順著碼頭搭在船舷上的舷梯從容登上甲板。
人們這才恍然,原來今日竟是三衛軍誓師出征的日子,頓時便暴起了陣陣的歡呼之聲。由於此前城中已經煽動出百姓們的同仇敵愾之心,對於三衛軍打算教訓昔日的屬國叛臣,自是歡呼雀躍。
更有親人被朝鮮擄掠之商民激動的潸然淚下。
“明軍威武!三衛軍威武!此戰必勝!”
第八百八十九章 李達的擔憂
登船的三衛軍中有一位十六歲的少年,此人正是姚啟聖。不過他的身份卻不是戰兵,而是輔兵營中的一名普通士兵,與之一同登船的還有下身傷口已經徹底痊癒的田川衛門,只見他神情死板,腰間一把細長倭刀格外引人注意。他現在也已經是三衛軍輔兵營中的正式一員。
對於這個叫姚啟聖的年輕人,李信給與了他旁人難以理解的關注,親自從浙江帶回了南京,又在親兵營中為他安排了職位。很顯然,按照三衛軍的招兵標準,此人無論是身量或者體能都不滿足條件,不過即便如此,仍舊給了他一個令旁人豔羨不已的親兵營員額。不過,姚啟聖對此並不滿足,當得知三衛軍要出兵朝鮮的訊息後,他堅持請求李信讓他加入步戰營,甚至表示就算不當這個勞什子隊官也在所不惜。
事實上,姚啟聖自己也清楚他這個隊裡的帶的都是些什麼角色,比如田川衛門,還有一些倭寇中投降過來的高階重要人物。表面上,這是親兵營,其實分明就是變相的看押這些鎮虜侯不打算立時處死的俘虜。
最終李信耐不住姚啟聖的軟磨硬泡,答應他可以隨軍出征朝鮮,不過卻不能加入三衛軍的步戰營,他只能以三衛軍輔兵營的一名輔兵身份隨軍出征。姚啟聖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下來。
大丈夫就該斬殺胡虜,立功封侯,像現在這般 ,終日和一群俘虜瞎胡混,豈不是蹉跎了這大好的光陰年華?不過,除此之外,他又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要求,那就是希望能夠帶上被他親手閹掉的田川衛門。
“趕緊跟上,發什麼愣?”
姚啟聖不滿的訓斥著身後身行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