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不虛。 (34)絀:通“黜”,貶退。 陟(zhì,制):提升,提拔。 (35)眾功:各種事情。 (36)分北(bèi,背):分離,分解。“北”,同“背”。
此二十二人鹹成厥功①:皋陶為大理,平②,民各伏得其實③;伯夷主禮,上下鹹讓;垂主工師,百工緻功④;益主虞,山澤闢⑤;棄主稷,百穀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⑥;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⑦,不失厥宜⑧。方五千裡。至於荒服⑨。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⑩。於時禹乃興《九招》之樂(11),致異物(12),鳳皇來翔(13)。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①厥(jué,決):其,他的,他們的。 ②平:指斷獄公平。 ③伏:佩服,信服。 得其實:指斷案符合實情。 ④致功:意思是做出成績。 ⑤闢:開發,利用。 ⑥“十二牧”句:《正義》:“禹九州之民無敢辟違舜十二牧也。”“辟違”,違背,違抗。“闢”同“避”。“避”違”同義。 ⑦職:賦稅,貢品。 ⑧不失厥宜:意思是沒有不合規定的。《尚書·禹貢》記載禹“任土作貢”,意思是根據土地肥瘠情況,規定各地貢物。參看《夏本紀》。 ⑨荒服:古代五服之一,指離王畿二千五百里(一說四千五百里)的地方。 ⑩戴:擁戴,這裡有稱頌的意思。 (11)《九招(shào,紹)》:也寫作“九韶”,古樂曲名。《呂氏春秋·古樂》有帝嚳命鹹黑作《九招》、舜命質修《九招》以及後來殷湯命伊尹修《九招》之說。此處說為禹所作。《索隱》:招音韶,即舜樂《簫韶》。九成(樂曲終止一次叫一成),故曰《九招》。” (12)致異物:招來了祥瑞的珍奇之物。 (13)鳳皇:即鳳凰。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①,如子道。封弟象為諸侯②。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於天③。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後禹踐天子位。堯子丹朱,舜子商均④,皆有疆土,以奉先祀⑤。服其服⑥,禮樂如之⑦。以客見天子,天子弗臣⑧,示不敢專也。
①夔夔(kuí,葵):和順恭敬的樣子。 ②“封弟”句:《正義》引《帝王紀》雲:“舜弟象封於有鼻。” ③豫:通“預”,事先。 ④“堯子”二句:《正義》引《括地誌》雲:“定州唐縣,堯後所封;寧州虞城縣,舜後所封也。” ⑤奉先祀:繼承祖先的祭祀。 ⑥服其服:穿他們自己家族的服飾。 ⑦禮樂如之:禮樂按自己家族的傳統。古代王朝改易,要一併改變服色和禮樂,夏禹不要唐、虞兩族的人改變禮樂服色,以示特殊尊重。 ⑧弗臣:不以為臣,不把他們當臣下看待。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①,以章明德②。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後而別氏③,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①同姓:同出一 姓 ,都是少典氏的後代。國號:指封為諸侯時各有不同的名號。 ②章:彰明。 明德:光明的德行。 ③別氏:另分出氏。上古“氏”與“姓”不同,姓為族號,氏本為姓的分支,由於各分支散居各地,子孫繁衍,各分支的“氏”就成了新的族號。戰國以後姓氏合一,通稱為姓。
太史公曰①:學者多稱五帝,尚矣②。然《尚書》獨載堯以來③;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④,薦紳先生難言之⑤。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