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大錘,李金庫給她講了一下要領,然後他執小錘掌控節奏,兩人叮叮噹噹配合起來,居然不一會兒就打出一個大致形狀。
打鐵還需自身硬,這話一點也不錯,有了秀蘭這位大力士幫忙,打鐵的進度和質量大大提高。
人在力量充足的情況下,發力更均勻、更準確,動作不變形,指哪兒打哪兒,收放自如。
像王胖子打鐵就不太行,打不幾下手就酸了,錘子的落點散亂,力道也不足。
一旦停下來休息,燒紅的鐵塊就變涼了,要重新燒,格外浪費時間、浪費柴火。
打好斧頭,秀蘭看了看手中的大錘道:“這個錘子太輕了,也要再大一點才好。”
他們現在用的大錘是5斤的,在鐵匠錘當中其實已經屬於比較重的了。只是秀蘭用起來還是太輕,於是他們又打了一個更大的錘,足有10斤重!
10多斤的大斧和10多斤的大錘,都是秀蘭專屬的,別人根本揮不動。
李金庫馬上給大錘裝了一個木柄,直接遞給秀蘭,拉著她一起打鐵。
有了秀蘭和10斤大錘的加入,他們打鐵更加得心應手,李金庫決定開始打製星雲鎖鏈。
星雲鎖鏈的兩頭要分別打製一個圓球和一個箭頭,都是五斤重。
李金庫用塑膠水瓶和簡易天平稱了兩個鐵塊,一個五斤多,一個七斤多。
五斤多的鐵塊燒紅後先切掉一小塊,再重新稱一下,確認正好是五斤再繼續打製。
將鐵塊整個燒紅,兩人一個掌小錘,一個掌大錘,不一會就將鐵塊敲成了箭頭的形狀。
箭頭約有二十多厘米長,向前端是個帶尖的四稜椎,後端仍然是四稜的,但是較短,且尾部沒有尖,而是過渡成扁方形,上面再衝一個孔。
將秀蘭鐵鏈的末節燒紅鑿開,從孔中穿過之後再燒紅合上。
為防止缺口處變形擴大,李金庫找來一塊碎陶片,用鐵錘敲碎碾成細粉,灑到剛燒紅的斷面上,再敲擊幾次,缺口居然融合上了。
秀蘭大為驚訝,問道:“金庫兄弟,為啥這樣能將鐵件融合啊?”
李金庫解釋道:“這個叫鍛焊,也有叫煮火的,是我國傳統打鐵技藝的常用手段。灑的陶粉是用來當助焊劑的,也可以用乾淨的粘土。”
“只是到了現代,一般用硼砂作助焊劑,效果更好。助焊劑的作用就是能暫時降低金屬的熔點,還有防止金屬氧化、去除雜質。”
“哦……原來是這樣啊,厲害厲害!”
秀蘭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這些知識,是李金庫從老鐵匠師傅那兒學來的,小時候他跟著大人趕集,路過鐵匠攤,大人給他要了一個滾鐵環。
那個老鐵匠就找了一根細鐵棍,現場給他打了一個圓環。
最後將鐵棍的兩頭打成兩個斜面,對到一起燒紅,在斷面上灑一點細土,猛敲幾下就接上了,非常神奇。
敲之前老鐵匠還囑咐他站遠一點,這種鍛焊在敲打時會鐵花四濺,落在身上會燙得疼。
但是那鐵花落在老鐵匠身上,他自己卻渾然不覺,現在想來,人家是咬牙堅持了,因為鍛焊必須抓緊打,錯過那幾秒就焊不上了。
另一個七斤的鐵塊用來打製圓球,之所以選用這塊料,原因是它本來的形狀就比較圓潤,方便打成球形。
燒紅之後按大致比例裁掉不圓潤的一頭,重新稱重,四斤八兩。
因為圓球是圓的,衝孔不太好操作,所以為了拴鐵鏈,需要額外加一個環,差那二兩重量正好給圓環。
他們先打鐵球,那鐵件本來就挺圓潤,燒紅後敲打一下突起的部分,大致修整一下就齊活了。
只是圓球的表面經過敲打還是麻麻癩癩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