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程度就不同。比如說“錢”這個因素,肯定對人的幸福感會產生影響。但是,不是錢越多的人越幸福,答案比較複雜。《撞上幸福》一書的作者丹尼爾&;#8226;吉爾伯特表示,錢只有在同時滿足三個條件的情況下才會使人感到幸福:(a)錢幫你買到了你想要的東西;(b)你擁有的錢本來就不是太多;(c)但你覺得自己還挺有錢的。再說“工作”這個因素,也一定會影響人的幸福感。但是,做什麼樣的工作會使人產生幸福感與社會文化價值觀也有著很強的關聯。在強調等級的社會里,三教九流、藍領白領都被劃分得清清楚楚,明明自己喜歡“低階藍領”工作,比如,看大門、掃大樓,因為上班不需動太多的腦筋,下班也不需再操心工作上的事,個人有許多的自由,但是,因為被打上了“低階”的標籤,做這個工作就不再有幸福感。相反,明明自己討厭“管理別人”,但是,因為“管理人員”是社會崇尚的職位,結果自己當上管理人員後也就感到了成就和“幸福”。
心理學家注重研究個體差異,他們透過精確地測量個體的大腦對不同事件做出反應時的腦電波圖形,發現有些人擁有一個“幸福大腦”,而另一些人則擁有“不幸福大腦”。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否經常產生幸福感與先天的大腦型別有相當大的聯絡。比如,對今天下雨這個事實,在擁有“幸福大腦”的個體看來,可以是一件開心的事,因為下雨,就可以看見雨霧濛濛的城市風味,可以看到在雨中撐起的各種各樣漂亮雨傘的風景。另外,雨還可以洗刷街道的汙垢,淨化空氣,而且還有可能看到彩虹。但是,對於擁有“不幸福大腦”的個體,下雨就可能使他們神情沮喪,他們會認為這個世界總是灰暗,這是災難降臨的前兆,等等。
但是,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雖然先天因素能解釋50%左右人能否感知幸福的差異,但另外50%的原因則與外界的環境、自我的修養和控制緊密相關。也就是說,即使是具有完全相同的遺傳細胞的同卵雙生子,他們對幸福的感知和期望也可以相當不同,主要與後天所受的教育和經歷有關。近年來,美國非常流行“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向大家灌輸“正向思維的強大力量”(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受過這種教育的個體就更有可能對事物有積極的態度。此外,個體的人生經驗本身也是影響其“幸福導向”的重要原因。最有意思的發現是,大腦的幸福程度可以被後來的經驗所影響,也就是說,原來擁有“不幸福大腦”的個體,透過更加積極的人生經驗積累以及自我控制,其大腦可能會更向“幸福大腦”的特徵靠近,從而更能產生幸福感。而在使大腦變得更具“幸福大腦”特徵的活動中,每天靜坐靜思三十分鐘最為有效;在控制思維的活動中,感恩最為有效。這兩種活動對具有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個體誘導幸福感的效果相當。
由此可見,如果幸福是你追求的人生目標,那麼,不論你有多少錢,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其實都可以達到幸福的境界:只要你能夠“吾日三省吾身”,只要你對自己已經擁有的懷有感激之心。(2008年1月於美國西雅圖)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跨種族婚姻和猶太人的婚禮
到了西雅圖以後,不僅發現亞洲人很多,而且發現跨種族通婚的現象很普遍。去餐館吃飯或去超市購物的時候,常常可以看見膚色不同,髮色不同的夫妻,帶著他們看上去與他們都不像但又都有點兒像的孩子,在一起行走的情形。記得我女兒上小學時,她那個班上的學生中起碼有三分之一是混血兒:美國父親日本母親,印度父親美國母親,中國父親德國母親,美國父親菲律賓母親,韓國父親美國母親,美國父親印度母親,不一而足。我自己的朋友中也有好幾個嫁給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