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瞄向了大洋彼岸的美國,希望透過引進半導體科技領頭人,帶動普通來料加工到高附加值產業升級。
那誰是當時美國半導體行業的華人職位天花板?
如果答案只有一個,那個人就是張仲謀。
老張,1931年生於寧波。
張家書香門第,三叔張思侯曾在哈佛攻讀電信碩士學位,之後又拿到應用物理博士學位。
後來在美國東北大學任教。
18歲以前,張仲謀跟著父母躲戰亂,在東瀛人的炮火下輾轉過六個城市,動盪時局下前後換了十所學校。
49年被三叔張思侯帶到了美國,並進入了哈佛求學。
需要強調的是,老張雖然在彎彎創立了臺積電,但卻不是‘榮民’。
人家直接變成了arican。
老張在哈佛大學呆了一年,就轉學到麻省理工。
1955年,完成麻省理工碩士學位課程之後,他兩度報考麻省理工博士失敗。
這是老張一生中最大的打擊,也是他一生最大的幸運。
正是因為進不了博士班,他誤打誤撞地闖進了半導體行業。
當時正值二戰後美國經濟騰飛,到處都是工作機會,老張畢業收到了幾份offer,其中包括福特這種知名大廠,還有一個不知名的小公司“希凡尼亞”。
當時,福特給的工資是479美元每月,而希凡尼亞給出480美元每月。
一元之差,張仲謀沒有選擇福特而是選擇了“希凡尼亞”。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這個選擇誕生了當前半導體行業中最重要的人物。
張仲謀在“希凡尼亞”完成了從一個行業小白到半導體工程師的轉變。
當時正值美國半導體行業的大潮,半導體行業缺人現象非常嚴重。
所以即使專業不對口也可以獲得一份工作。
成了風口上的那頭‘豬’。
在入門半導體行業後,擁有三年工作經驗的他得到了德州儀器的青睞。
正是在德州儀器,張仲謀認識了一個非常有想法的工程師,這個人叫做傑克·基比。
兩人經常一起喝咖啡聊天。
一天,傑克告訴老張,他正計劃把電晶體、兩極體,加上電阻,組成一個電路放在同一顆矽晶片上。
在這個之前,所有的電路都是分離的電晶體,透過外部連線進行連線。
而傑克基比的想法是在同一塊矽晶片上將這些整合在一起。
他給這個電路起名叫做“積體電路”,簡稱ic。
後來,傑克·基比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一場革命到來了!
積體電路可以把晶片做的很小,功能卻可以做的很複雜。
小小的晶片帶來了卻是計算機技術革命和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
從此以後,老張就和積體電路結下了不解之緣。
他在德州儀器的專長是晶片的製造。
他的工作很快獲得了公司的認可。
並在1961年9月在職考取了斯坦福大學電機系的博士生。
麻省理工博士落榜的陰影一掃而光。
而這時他已在三大名校呆過(哈佛大學一年,it的學士、碩士,斯坦福大學的博士),光環罩身。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行業大牛’。
1964年33歲的取得博士學位的張仲謀重回德州儀器,這裡將會有更大的舞臺等著他。
1965年,他升任積體電路部門總經理。
1972年,張仲謀先後就任德州儀器公司副總裁和資深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