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有可能發生的叛亂的重任。
事實證明,元帥沒有看錯人。
這位將軍作為蘇爾特元帥的心腹,在危急關頭幾乎完美地執行了事前制定的計劃,快速封鎖了西部各省,搶佔了交通要道,並且在海軍的配合下控制住了海岸線,把叛賊們的影響力壓縮在了一個極小的區域之內,為艾格隆的平叛贏得了最寶貴的時間。
而在後來艾格隆率領近衛軍趕到之後,他又是跟隨在艾格隆的身邊,以最高顧問和副總指揮的行事,協同陛下平定了叛亂。
可以說,這場叛亂能夠這麼快、而且以這麼小的代價平定,這位將軍絕對居功至偉,無論是誰都承認這一點。
而艾格隆哪怕明知道他是蘇爾特元帥親信,也並不打算否認這個事實。
在名單上列為首位的他,將從少將升為中將,也就是說,短短兩年多時間,他就完成了將官的兩級跳,離元帥好像也只有一步之遙了。
艾格隆對這道升遷令沒有異議,直接拿起筆在上面打了個√。
“普瓦圖將軍確實是陸軍當中的優秀將領,足以成為全軍的楷模。”他還順口問了元帥,“那麼,在他提升軍銜之後,您打算把安排到哪兒?調回巴黎嗎?”
“原本我是希望將他調回巴黎,協助我管理陸軍事務的,陛下。”元帥微微低頭,貌似恭敬地回答,“不過,普瓦圖這小子卻有另外的想法。”
“他想怎樣呢?”艾格隆好奇地問。
“他說他不喜歡在巴黎,沉溺在繁重的文牘工作當中,他更希望在戰場上為國家建功立業,所以,他跟我申請說想要調任到北非,去和帝國真正的外敵作戰——”蘇爾特元帥小聲回答。
艾格隆沒有立刻回應,而是冷冷地掃了元帥一眼。
自從復辟之後,一直以來為了“酬功”,他都把陸軍的人事大權都交給了元帥,但是以他的性格,他自然不可能完全信任元帥,尤其是把這麼核心的軍事大權都委託給別人。
所以,在放權的同時,他也玩了自己的花樣:一方面,他拼命集中資源,重建近衛軍,並且不斷擴大其編制,並且用自己的親族們充任近衛軍的軍官,作為自身的“保命符”;另一方面,他啟用了年邁的蒙塞元帥,讓這位名聲極好的元帥,前往北非統領當地的殖民軍,以此作為自己的“自留地”。
蒙塞元帥雖然戰功和威望都無法和蘇爾特相比,但同樣也是帝國時代的老帥,在軍內也飽受崇敬,有他在阿爾及爾,艾格隆自然就握住了軍內的一部分核心力量。
當然,考慮到元帥已經過於年邁,不可能長期在那裡坐鎮,所以艾格隆也把自己另外一個重要親信特雷維爾將軍派過去“刷軍功”,然後利用這位將軍在那裡構建班底,以此來鞏固艾格隆自身在軍隊中的控制力。
然而,今天,蘇爾特元帥卻提出,要讓自己的親信普瓦圖將軍前去北非。
即使他不去搗亂,但至少也會影響到特雷維爾將軍一派人“刷軍功”,進而影響到艾格隆扶植特雷維爾將軍一步步崛起、以制衡元帥的佈局。
偏偏有功之臣“為國建功立業”的請求,在這個時間點上,艾格隆還真的無法反駁。
普瓦圖將軍作為平叛第一功臣,他想要去為國立功卻被自己雪藏的話,說出去自然會讓將士們寒心吧。
一想到這裡,艾格隆突然又有點後怕,如果自己不是第一時間就親自率近衛軍前去平叛的話,那等蘇爾特元帥自己調集親信們平定叛亂,那再來一次論功行賞,幾乎就可以“名正言順”地讓這些人去北非,把自己在軍內剛剛培養起來的班底全部接盤過去了。
果然……這個老鬼還是難纏啊……艾格隆心想。
在原本的歷史上,蘇爾特元帥也和奧爾良家族合作,並且長期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