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小雪飄飄。溫暖的宮殿裡內容豐富的暖鍋子“咕嘟咕嘟”冒泡,給談笑天下事的龍子鳳孫帶去食物的鮮美。
而與此同時,生活在南城泥濘的大街小巷裡的平民,也在同一片飄雪的天空下等待新年的到來。他們穿著破舊的棉襖,握著皸裂的手指,挑著今年沒賣完的最後一捆柴或者最後半壺油,急匆匆地往容身之處而去。
更有那無家可歸的小流浪兒,三三兩兩抱團縮在巷邊的屋簷下,也不知道能不能度過這個冬天。
“唉。”朱老太醫搖搖頭,步履緩慢地行走在這條路上。他手上提著一斤豬肉,是剛從肉鋪裡切來準備晚上包餃子的,這一路走過去,就引得小乞丐們痴痴的目光,跟著包裹從左往右移動,直到看不見為止。
御醫、文臣、士子、商賈之類,是南城最闊綽的人了,他們大多與東城西城的權貴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不過因為是漢人,而住在南城罷了。
這是滿人入京時候的規矩,不過如今這些規矩也不太嚴格了:富庶的漢人以旗主門客的名義搬入內城,或者有內城的權貴派人在南城開商鋪的,比比皆是。
就比如從朱老太醫家過去三條巷子,就是董鄂家在背後撐腰的書鋪。是出了董鄂妃的那個小董鄂,不是開國五大將那個大董鄂。
書鋪的名字叫“香葉”,價格不高,走平民路線,但凡市面上常見的書籍和文房四寶都有販售,也有貧苦的學子抄書賣給他家換錢的,按照字跡的工整程度給價,也算公道。
“香葉書鋪”歷史不長,三四年前才開起來的。當時開張的時候,來了好幾個穿八旗軍服的將士,買了全套的《孫子兵法》作為捧場。於是大家就知道了這家書鋪背後有貴人撐腰。地痞無賴不登門,生意自然順遂。
生意順遂了,店家就會做好事,比如年關時候施粥。稀稀拉拉的米湯粥,沒什麼味道,也只能維持一個時辰的飽腹,但好歹是一口熱的。
許多人也許就是靠著這口熱氣撐過落雪的日子的。
時間已經過了正午,但因為是陰沉沉的雪天,看不見太陽。“香葉書鋪”門口排隊領粥的隊伍已經減了一半。
舀粥的大漢換了班,將大木勺交給自己的同伴,自個兒就套上青布外套,走到書鋪門口的長凳上歇腳。雖是歇息,但那漢子的目光卻警惕地掃視著進出書店的客人。
書鋪櫃檯旁邊的待客椅上坐著個少女,穿著藕色的夾襖,清秀柔弱的樣子,但眉眼間的那股輕愁又彷彿遙遠得不可侵犯。她正拿著賬本跟掌櫃說話:
“……這幾位士子是年底新來抄書的,應該是奔著明年的會試入京的。都是舉人了還要抄書為生,可見底子單薄,照顧一二算我們雪中送炭。這樣的人開春後會越來越多,注意些罷。”
掌櫃是個福相的中年人,樂呵呵地應著。然後又說了有某某、某生從前在店裡抄書,白蹭過幾頓飯,如今升官了,來送年禮。
少女就將小手一伸:“禮單給我瞧瞧。”
掌櫃的行事老到,早就將東西準備好了。一沓一指厚的單子被遞了過來。董鄂·雲雯提了硃砂筆在禮單上圈圈畫畫,她看得很快,不一會兒就全查完了。
“將我畫圈的東西送回去,太貴重了,受不住。我這兒不替人求官的,只救急。”這位小姑奶奶擱下筆,道,“倒是張生、王生兩個清貧的要外放,各包十兩銀子的盤纏給他們。”
“諾,諾。”她說一句,掌櫃就應一聲,很是乖覺的模樣。雲雯身邊的大丫頭春繞就笑著打趣道:“咱們格格是好心的菩薩,散財的童子,掌櫃的日子過得不夠威風呀。”
“哪兒的話!”掌櫃連忙叫屈,“小人在大姑娘名下做事,順遂著嘞。京城這地界,天上落下一顆鳥糞都能砸中王爺的地方,能平安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