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長者。
英文版《秧歌》由紐約司克利卜那(Scribner)公司發表。
1956 年
2 月,獲得愛德華·麥克道威爾(Edward Mac Dowell Colony)寫作獎金,搬到美國東北部的新罕布什爾的Peterborough居住,為期兩年,張愛玲計劃寫一部長篇小說,名為《粉淚》,(即 Pink Tears),也就是《怨女》英文字《北地胭脂》(Rouge of the North)的前身。在這裡,她結識了美國左翼作家賴雅(FerdinandReyher)。賴雅1891年生於美國,20幾歲即有戲劇作品入選麥克道威爾基金會的戲劇節,1914年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執教。1917年賴雅與美國女權運動家呂貝卡·郝瑞琪結婚。20年代文名大振,結識龐德、喬伊斯、康拉德等歐美文學大師,與著名作家劉易士、布萊希特交往密切。
8 月14日張愛玲與賴雅在紐約結婚。
9 月 12 日,英文小說Stale Mates發表於美國The Reporter雙週刊上。
從這一年開始,在宋琪安排下,為香港電懋影業公司編寫劇本,計有1957年的《情場如戰場》、1958年的《人財兩得》、1959年的《桃花運》、1963年的《小兒女》、1960年的《六月新娘》、1962年的《南北一家親》、1964年的《一曲難忘》和《南北喜相逢》等。電影劇本《情場如戰場》開始攝製。
1957 年
1 月 20 日,小說《五四遺事》(中、英文)在臺北夏濟安主編的《文學 雜誌》1 卷 5 期發表。
3月,《秧歌》由哥倫比亞公司改編成劇本。搬家到彼得堡松樹街25號公寓。4月15日,《秧歌》在該公司的電影片道上播出。
5月,小說《粉淚》被司克利卜納公司退稿,出版受挫,張愛玲沮喪病倒,情緒極為低落。《粉淚》後改名《北地胭脂》於1967年在英國凱塞爾出版社出版,之後張愛玲又將它改譯回中文,取名《怨女》在臺北出版。
夏志清《張愛玲論》在臺北《文學雜誌》發表,肯定張愛玲在小說史上的地位。
本年,《赤地之戀》英文字出版。8月,母親病危,張愛玲給母親寄去100美元和一封信,年末,黃逸梵在英國逝世,享年61歲。
1958 年
7月,由胡適作保,申請到南加州亨亭頓·哈特福基金會(Huntington Hartford Foundation)的一個半年期的名額。該基金會是 A&P 超級市場後裔辦的一個文藝營,專門接待文藝家。半年以後又與賴雅移居波士頓。
張愛玲年譜簡編(17)
7月26日,賴雅67歲生日,賴雅在生日後立下遺囑,他全部的個人物品都留給張愛玲。
11月13日,向亨亭頓·哈特福基金會報到住下。居留期間,將中文《荻村傳》改寫並譯成英文。後在香港出版。
12月,胡蘭成將《今生今世》(上)寄贈張愛玲。
1959年
5月13日,告別亨亭頓·哈特福基金會,前往舊金山。住在布什街645號公寓,月租70美元。
9月,收到胡蘭成《今生今世》(下)。
11月,收到美國入籍通知書,開始辦理各種手續。8個月後,取得美國公民身份。
1960年
7月12日,在舊金山加入美國國籍。
1961 年
10 月 13 日,為創作劇本《紅樓夢》赴香港。取道臺灣,由麥加錫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