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天義報》、《衡報》等刊物,宣傳中國式的無政府主義。1908年,在革命派發動武裝起義時期,劉師培變節,叛離同盟會,投入清政府兩江總督端方幕下。辛亥革命以後,又投靠袁世凱,成為謀求袁世凱復闢稱帝的“籌安會六君子”中的一員。1917年受聘於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學,任中國文學門教授。1919年1月,《國故》月刊社成立,劉為總編輯,對抗新文化運動潮流。同年8月,病逝。
劉師培在學術活動和學術思想上,也是一位十分複雜而矛盾的學者。他既是與章太炎齊名的國學大師,又是西方文化思想的積極傳播者;既是國粹主義干將,又是激進的無政府主義先驅。1936年出版的《劉申叔先生遺書》,收錄劉師培一生大部分著作。此書被學術界稱為“真知灼見和胡言謬說雜陳”,“國粹中有西化,西化中散發著國粹氣” 。如何認識這種表面看似互不相容而又容於一體的現象呢?
首先,要搞清楚劉師培等人提倡的國粹主義是什麼?國粹主義出現於20世紀初,國粹派1905年在上海創辦《國粹學報》,宣傳“國粹存則其國存,國粹亡則其國亡”。所謂“國粹”,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經典、歷史、文化、文字等特有的東西,就中國而言,主要是指孔子的儒學和其他派別的學說,不過國粹主義者把孔子視為學術派別,而不是宗教精神領袖,如劉師培所言:“自吾觀之,孔子者,中國之學術家也,非中國之宗教家也” 。綜觀劉師培談論國粹的文章,既涉及孔子儒學,也談到《尚書》的“民也者,君之主也;君也者,民之役也”(民是君的主人,君是民的僕役) ,墨子的“官無常貴,民無常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 ,《莊子》的“以君主為人民之僕役” 等思想。也可以說,他是披著古人的服裝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甚至鼓吹“破貴賤之級,沒豪富之田,以土地為國民所共有” 的主張。然而既是披著古人的服裝,也就自覺和不自覺的有著濃厚的封建主義氣味。正因為如此,當五四運動徹底批判封建舊文化的革命思潮興起時,特別是反對否定一切傳統文化的極端傾向,如有人連漢字也要廢棄,劉師培等人怒憤之中轉向另一個極端,成為封建舊文化的辯護士、衛道者。
國粹主義者並不反對學習西方,他們有一篇文章題目就叫《論國粹無阻於歐化》,不少國粹主義者,對西方文化相當瞭解,並且是積極的宣傳者。他們主張“舉東西諸國之學以為客觀,而吾為主觀以研究之”,也就是既要學習西方文化,又要尊重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以我為主加以研究。劉師培的可貴之處在於,學習西方的同時,冷靜地看到了西方的問題方面。如他指出:“人類至於今日,失平等之權者,實佔社會之多數。貴之賤,富之於貧,強之於弱,無一日而非相凌,無一日而相役” 。劉師培看到了問題,卻沒有能力解決問題,國粹主義畢竟是比資本主義落後的思想武器,不能有效的解決中國的出路問題。正是在這種矛盾、惶惑之中,無政府主義撥響了他的心絃,使他傾心於無政府主義,努力鼓吹透過取消政府,而實現:“人人為工,人人為農,人人為士,權利相等,義務相均” 的理想社會。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相容幷包”與思想自由(4)
對於知識分子的政治傾向和學術思想,採取簡單地肯定或簡單地否定,採取名曰“階級分析”實為貼標籤的辦法,都不是值得提倡的。知識分子,雖然家庭出身、個人經歷、政治主張等各有不同,但做為知識的載體,這一點是共同的。文化的因素,在決定知識分子命運方面,往往比其他諸因素,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蔡元培正是看到了知識分子的這一特點,並沒有對辜鴻銘、劉師培這樣的學者採取排斥態度,或拒之門外,而用其所長,避其所短,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