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啟蒙運動的重要力量。五四運動以後,高舉“科
學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等旗幟,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積極組織各種科學學會,宣傳普及科學知識,開展學術研究,進行學術交流,對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增進人們的科學意識,培養科技人才,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上半期成立的自然科學組織有20—30個,如:
中國科學社(1914年);
中華工程師學會(1913年);
中華醫學會(1915年);
中華農學會(1917年0;
中國地質學會(1926年);
中國氣象學會(1924年);
中國生理學會(1926年0;
中國古生物學會;
中國紡織學會;
中國化學會;
中國物理學會;
動物學會;
植物學會;
土壤學會;
林學會;
化學工程學會;
礦冶工程學會;
水利工程學會;
電機工程師學會;
機械工程學會;
土木工程學會;
中華自然科學社;(1927年)18。
其中,中國科學社是成立最早,影響最大的一個。它於1914年成立,五四時期的活動,本書前面已有敘述。五四運動以後,其組織和活動得到進一步擴充套件。1914年成立時社員只有35人,1924年發展到648人,1929年981人,1934年1500人,1944年2354人,1949年3776人19。社員成分分幾類:普通社員,都是從事科學研究和科學事業者;名譽社員,科學學術上有特殊成就者;仲社員,凡中學5年以上之學生意欲從事科學者;贊助社員,經濟上支援本社活動的社會名流,……。科學社活動經費十分困難,除去社員繳納會費外,還要八方奔走,籌措資金。為此,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範源濂曾撰寫《為科學社徵集基金啟》和《為中國科學社敬告熱心公益諸君》,指出:“僅僅此一科學社而如何維持如何發展尚未敢必,尤吾國之恥也”。後來,社董事會向國民政府申請撥給建設經費100萬元,作科學發展科學研究之用,結果僅得財政部發給公債票40萬元。
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中國科學社為促進中國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作了大量的工作:
(一) 出版刊物與書籍。1915年創辦《科學月刊》,至1949年,35年中公刊行32卷,發表論文3000餘篇,參予寫作者1000餘人。不僅介紹了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還及時介紹和評述了世界最新的發明與發現,如倫琴射線、鐳、原子結構學說、量子力學、相對論、電子管、無線電技術等;1933年出版《科學畫報》,其宗旨為:“把普通科學知識和新聞傳輸到民間去。……把科學變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銷量達2萬份以上;發行《科學叢書》和《科學譯叢》,刊出趙元任:《中西星名考》,吳偉士:《顯微鏡理論》,章之汶:《植棉學》,謝家榮:《地質學》,蔡實牟:《物理常數》,李儼:《中國數學史料》,張昌紹:《中藥研究史料》,羅英:《中國橋樑史料》,以及陳世璋譯《人體智識》,俞德浚、杜瑞增譯《人類生物學》,葉叔眉、蔡賓牟譯《俄國物理學史綱》,庶允譯《最近百年化學的進展》,任鴻雋譯《愛因斯坦與相對論》等。
(二) 參加各大學教學活動和國內外學術研究、學術交流活動,湧現出一批各科學領域的出色人才,不少人成為中國近代科學各學科的建立者,誠如中國科學社成立20週年紀念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