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人士所說:“我國近20年來之重興科學,及短期間所獲之成績,斯不僅闢科學史上之一新章,開吾國曆史上之新紀元,……本社之成立,象徵我國新科學事業之發軔,似非過譽”20。30年代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許多骨幹都是來自中國科學社。如工程所所長周仁,氣象所長竺可楨,物理所長丁西林,化學所長王璡,動植物所長王家楫,心理所長唐鉞,還有“北平研究院”的物理研究所所長嚴濟慈等。
科技工作者的組織活動與歷史貢獻(2)
(三) 中國科學社自身於1922年成立生物研究所,設動物部和植物部,分別由秉志和胡先驌、錢崇澍負責。對中國廣大地區的動植物分佈,作了大量的調查和採集標本工作,如動物部1931年制標本18000個,共1300種。植物部調查中國中部植物種類及生態,制標本一萬餘張,包括二百科一千三百餘屬及八千種。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一批有價值的論文,如秉志的《鯨魚骨骼之研究》、王家楫的《南京原生動物之研究》等。此外,還把研究工作和愛國活動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如日本人曾派“生物小組”來中國,沿長江西行入川,沿途偵察地形地勢。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得知此事,出自愛國之心,立即派調查小組,亦沿長江西行入川,一方面監視日本人的活動,一方面開展采集工作。1935年至1936年,四川鐵路籌委會在四川原始森林中調查枕木資源,這一工作自始至終都是由生物研究所調人負責完成的。
(四) 為鼓勵青年科學家研究和寫作興趣,設各種科學獎金。如高君韋女士紀念獎金,為高君珊社友捐贈,獎給算數、物理、化學、生物及地理方面人才;考古學獎金,北平社友會捐贈,獎給年考古成績最優的學者;愛迪生電工獎金,電工科社友捐贈;何育傑物理學獎金,蔡賓豐等社友捐贈;梁紹桐生物學獎金;裘可桴、汾齡父子科學著述獎金;範太夫人獎金,範旭東先生捐贈,資助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一位學者指出:“中國科學社不但以其自身的學術活動直接推動了中國現代科學的發展,而且還在於它對科學事業的倡導和喚起社會各界對科學事業的重視,特別是在組織方面給後來各個學會的建立,樹立了良好的榜樣”21。
中華自然科學社,也是對我國科學事業產生過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組織。成立於1927年,結束於1951年,前後有25年的歷史。1928年,開始設立數學、物理、化學、地學、生物、心理等六組,1930年又增設農學、工學、醫學三個組。成立時只有社員4人:李秀峰、鄭集、趙宗燠、蘇吉呈。擔任社長時間最長的兩位是杜長明、吳有訓。到1950年社員發展到2648人,先後在國內外設有28個分社。中華自然科學社囊括了那個時期我國近現代科學事業的大部精英。現列《中華自然科學社主要負責人名錄》22如下:
數學天文:馬遵庭、孫光遠、華羅庚、張鈺哲、李銳夫、李仲行、陳
省身、熊先珪、潘璞等。
物 理:王竹溪、王佐清、王維克、江元龍、汪積恕、呂大元、張
文裕、張孝禮、吳有訓、吳健雄、餘瑞璜、祁開智、金有
巽、趙忠堯、梁百先、唐君鉑、葛庭燧、錢學森、錢臨照、
顏承魯等。
化 學:王應睞、王葆仁、馮國治、盧嘉錫、孫雲沛、吳徵愷、李
季峰、李方訓、鄭集、蘇吉呈、查雅德、袁翰青、徐宗岱、
章濤、常伯華、屠祥麟、曾昭掄、溫步頤、裘家奎、葛春
霖等。
地質氣象:方俊、王德基、鄧啟東、盧鋈、任美鍔、趙九章、涂長望、
夏湘蓉、徐近之、樓桐茂、鮑覺民等。
生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