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王日瑋、方文陪、伍獻文、朱樹屏、吳汝康、陳邦傑、羅
士葦、金維堅、高尚蔭、童第周、曾呈奎。
心 理 學:丁瓚、龍叔修、雷肇唐、潘寂。
農 學:沈其益、俞大紱等。
工 學:張維、杜長明、趙宗燠、屈伯川、孟昭英、陳士驊、陳彬、
夏堅白等。
醫藥衛生:沈其震、馮蘭洲、李振翩、金寶善、俞人俊、楊浪明、薛
愚等。
和中國科學社等有所區別,中華自然科學社從一成立就強調繼承和發揚“五四”時代的科學與民主精神,賦予“科學救國”口號以新的含義。1935年發表的《年會宣言》宣佈:“確立平民精神為本社的基本精神,根據這種精神來推動科###動”;1936年8月,題為《社友的前途》的社論進一步申明:“本社應社會的需求而產生,以服務社會為目的。我們努力普及科學,就是為著提高大眾的科學知識,從而改變大眾的生活。請全體社友以大眾的前途為前途,以大眾的出路為出路”;1936年5月發表的《自然科學者的兩大責任》,把“開發自然”與“改造自然”聯絡起來,認為:“科學工作者誠當忠實於自己的職責,聚精會神於科學研究,不斷地謀創造和發明,使科學日新月異,發出光輝。不過我們要知道,自然和人的關係遠不如社會和人的關係來得密切,一切自然的恩惠必須透過社會的機構,才能達到人們的身上,這樣,人們才能享受到科學的利益。……如果科學工作者承認科學的成果不是少數人所享有的話,就應當對於這個不合理的社會,急切地負起改造的責任”23。
科技工作者的組織活動與歷史貢獻(3)
正是在這一精神的鼓舞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自然科學社運用本身的知識和學術研究成果,積極編輯出版《國防科學叢書》,如《彈道學概論》、《火藥》、《飛機原理》、《軍事氣象學大綱》、《國境築成及要塞工程》、《軍事輕便鐵路工程》、《軍用急造道路工程》、《交通之破壞修復及遮斷》、《槍炮射擊學概論》、《軍馬及家畜之防毒》、《軍中衛生》等,積極為全民族的抗日戰爭貢獻力量。此外,還舉辦戰時技術訓練班、通俗軍事科學講習班、戰時科學討論會,並組織戰時科學服務團,把科學事業運用於抗日戰爭的實際。如1939年組織西康科學考察團,分地理氣象、農林畜牧、藥物、工程四個組,7月出發,赴西康東南部作實地考察,10月回重慶,寫出15萬字的考察報告,含概地形、氣象、森林畜牧、植病、礦產、水利、民族、社會、交通、工程等多項內容。分送各有關部門參考,並舉辦展覽,影響社會各界民眾。嗣後,還組織和了多種考察團,如西北科學考察團、川康科學考察團、西北史地考察團、蒙古新疆考察團、川西科學考察團、綦江考察團、川康高原考察團等。有些社友如李秀峰,在主辦大川冶煉廠的過程中,隻身獨馬深入崇山峻嶺開採鐵礦,與土匪、惡霸、鄉鎮保長展開極其複雜的鬥爭,遭遇多種險情,臨危不懼,這種奮鬥精神受到中華自然科學社和社會輿論的稱讚。有些社友如沈其震、屈伯川等,則親赴抗日前線,投入敵後解放區的建設工作。
中國工程師學會,是個與國家經濟建設實際有更為直接關係的學術團體,1931年由“中華工程師會”與“中國工程學會”合併成立,1950年學會活動結束,據1949年統計,會員有16717人,專門工程學會15個,團體會員129個。20年時間裡,為中國工程學術理論的發展,為國家工程建設事業,為抗日戰爭,做了大量工作。如1931年年會專門研究:“大學工程課程標準;提倡投資;開發西北之責任;調查江淮水災;統一數字讀法;暫訂標準化等”;1933年年會確定:“發起航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