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見22·6注。
北方有鬼國:《山海經·海內北經》:“鬼國在貳負之屍北,為物人面一目。”螭:傳說中的一種類似龍的動物。《後漢書·張衡傳》注:“無角曰螭龍。”《楚辭·遠遊》王注:“螭,龍類也,水中神物。”
又:當作“夫”。國:指《山海經》中講的鬼國。
度朔:傳說中的山名。
屈蟠(pán盤):盤繞。
神荼:參見47·3注。
鬱壘:參見47·3注。
(11)食:通“飼”。喂。
(12)作禮:指規定一些禮節儀式,其中包括驅鬼的辦法。
(13)引文參見《後漢書·禮儀志》注引《山海經》。
【譯文】
《左氏春秋》上說:“流放他們到四方邊遠地區,以承受魑魅的災害。”《山海經》上說:“北方有個鬼國。”談論螭的人稱它為龍一類的動物,而魅與龍經常連用,魅就是龍一類的動物。既然說“鬼國”,裡邊的鬼就該和通常的人和物是一類的東西。《山海經》上又說:“滄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樹,它的枝幹盤繞達三千里,它的樹枝間的東北方叫鬼門,是所有的鬼出入的地方。山上有兩個神人,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負責檢查和統領所有鬼怪。有作惡禍害的鬼,他們就用葦索捆起來,把它喂老虎。於是黃帝就制訂禮儀按一定的時間驅鬼,立一個大桃木人,門戶上畫神荼、鬱壘與虎的形象,懸掛葦索以防禦鬼怪。”兇惡的魅有形體,所以捆它去喂老虎。考察可以食用的東西,沒有一樣是虛而不實的。魑魅這一類東西,本性與人不同,有時出現有時隱藏,和龍的不經常出現,沒有什麼不同。
【原文】
65·10一曰:人且吉凶,妖祥先見。人之且死見百怪,鬼在百怪之中。
故妖怪之動,象人之形或象人之聲為應,故其妖動不離人形。天地之間,妖怪非一,言有妖,聲有妖,文有妖。或妖氣象人之形,或人含氣為妖。象人之形,諸所見鬼是也;人含氣為妖,巫之類是也。是以實巫之辭,無所因據,其吉凶自從口出,若童之謠矣。童謠口自言,巫辭意自出。口自言,意自出,則其為人,與聲氣自立,音聲自發,同一實也。
【註釋】
氣:指妖氣。
“象人”之前當有“妖氣”二字。
【譯文】
有一種說法:人將要發生吉凶之事,徵兆首先出現。人將要死的時候會看見各種怪異現象,鬼是各種怪異現象之中的一種。所以妖怪的行動,或類似人的形象,或模仿人的聲音作為應和,因此那些妖怪行動不會離開人的形象。天地之間,妖怪不只一種,有表現為言語的怪現象,有表現為聲音的怪現象,有表現為文字的怪現象。有的妖氣模仿成人的形狀,有的則是人含著妖氣表現出一種怪異現象。妖氣模仿人的形狀的,就是大家所見到的鬼;人含著妖氣表現出怪異現象的,就是巫師一類的人。因此核實巫師的言辭,並不是有什麼根據而說出來的,那些預示吉凶的話,是透過巫師的口自己迸發出來的,就像兒童唱的歌謠一樣。童謠是兒童的嘴裡自動唱出來的,巫師話語中的意思也是自動流露出來的,嘴裡自動唱出來,意思自動流露出來,那麼鬼之成為人形,也就和聲音是妖氣自動形成的,聲音是自動發出來的,同屬於一回事情。
【原文】
65·11世稱紂之時,夜郊鬼哭,及倉頡作書,鬼夜哭。氣能象人聲而哭,則亦能象人形而見,則人以為鬼矣。鬼之見也,人之妖也。天地之間,禍福之至,皆有兆象,有漸不卒然,有象不猥來。天地之道,人將亡,兇亦出;國將亡,妖亦見。猶人且吉,吉祥至;國且昌,昌瑞到矣。故夫瑞應妖祥,其實一也。而世獨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