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用軍隊給百姓挖渠引水,是李欽載從前世學來的經驗。
雖說唐朝的軍隊根本沒有為人民服務的概念,他們是屬於大唐天子的軍隊,更不會承認自己是人民子弟兵,但李欽載仍然以軍令的形式下令,將一支軍隊變成勞動力,投放到民間。
救災之時,每一個勞動力都是珍貴的。
農戶們看著這支如狼似虎的軍隊未著甲冑,抄著各種工具二話不說開始挖渠,驚呆過後,頓時對李欽載感恩戴德。
年長的老人拉著他的手,一邊流淚一邊絮絮叨叨述說感激之情,村裡的青壯們也迅速加入了挖渠的隊伍。
婦孺們也沒閒著,紛紛上山採集野菜,每家每戶獻出僅存的一點野味,與野菜一起熬成濃濃旳肉湯。
樸實敦厚的農戶們心懷感激,不厭其煩地對每一個參與挖渠的將士們行禮感謝,將士們由最初的懶散,到漸漸驚愕。
看到那些幾歲的孩子笨拙地端著水,蹣跚地遞給將士們,眾人冷硬的心腸彷彿變得柔軟了。
將士們本是寧朔都督府轄下的邊軍,因為距離幷州不遠,被朝廷兵部緊急調到此處挖渠。
原本將士們是很不理解的,他們只是上陣殺敵的軍伍漢子,軍隊的職責並沒有幫助百姓挖渠救災這一項,莫名其妙被兵部調來,還不準穿甲冑,平白辛苦一場還沒有好處,誰能樂意?
然而看到百姓們感激涕零的表情,婦孺們抹著眼淚不停躬腰行禮,彷彿只有如此才能報答將士們的恩情。
軍中的氣氛不知不覺有了變化。
將士們突然發覺,幫百姓做點事其實不是那麼難以接受的事。
大家都是府兵,都是來自各個鄉村,他們的根子其實也是普通的農戶百姓,雖說吃的是軍糧,可災情看在眼裡終究感同身受。
李欽載笑吟吟地看著將士們忙碌,工地上揚起一片煙塵,不過短短半個時辰,村裡的溝渠已然四通八達,漸漸向汾河方向延伸。
不愧是軍隊,一萬人齊心協力之家,進度確實很快。
村裡的老人顫巍巍地向他行跪拜禮,被李欽載眼疾手快托住了身子。
“大恩人啊!您救了這十里八鄉的百姓,老朽實不知如何報答才好……”老人涕淚橫流更咽道。
李欽載笑道:“老人家莫客氣,這是我分內的事。”
老人期期艾艾地道:“上次聽恩人說,您是幷州城裡的官,不知可否透露一下貴姓大名,我們給您在祠堂裡立一塊長生牌位,每年每日香火供奉,祈求老天給您添福添壽,長命百歲。”
李欽載搖頭:“我叫李欽載,是幷州剛上任的刺史,奉天子之命,來幷州處置旱情,老人家莫折煞我了,立牌位的事更不要提,瘮得慌。”
老人和周圍的百姓再次跪拜:“原來是李刺史,幷州有幸,黎民有幸,得遇青天。”
扶起了老人,卻攔不住別的百姓,李欽載只好生生受了一拜,苦笑道:“溝渠會在秋收之前挖通,今年收成不佳,天子已下旨,免幷州境內所有農戶的賦稅,秋收之後,我還會籌集糧食,幫大家度過難關。”
眾農戶頓時喜出望外,紛紛面朝長安方向三跪三拜,齊頌天子仁義恩德。
李欽載攙扶著老人,聲音低沉卻堅定:“老人家放心,今年確實不容易,但我會想盡一切辦法幫大家撐過去,只望諸位再難也莫要背井離鄉,顛沛流離終究不如故土,相信官府,會妥善賑濟百姓的。”
看了看熱火朝天的工地,李欽載叫來了領兵的都尉,將自己畫好的圖紙交給他,令他按照圖紙挖通溝渠,一直挖到汾河邊,將河水引入各個村莊。
囑咐過後,李欽載帶著部曲們回到了幷州城。
回去的路上,劉阿四情不自禁朝李欽載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