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乃亂世之妖孽,聯合數人,欲要讓其在這大劫難中難以脫身!
司馬徽潛世已久,此番聯合數人,再次出世,到底會搗出多大的風雨?
但且一看。
在涼州廣魏與雍州陳倉還有益州漢中的交接地帶的某條山脈內。馴馬人取得文翰之血後,正往安邑趕回。
只見馴馬人如同靈猴一般在山林間飛速穿梭,陡然間林處陰風陣陣,細心聽之能時不時聽到斷斷續續的,如同厲鬼低鳴的聲音。
馴馬人神色剎地變得凝重起來,嘴巴喃喃道。
“此處靠近漢中,鬼氣忽生,難不成這附近有那五米道教張公祺的鬼卒遊蕩!”
張魯,字公祺。有傳言他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他乃五米道教祖張陵的孫子,繼任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在其祖父和父親去世後,繼續在漢中一帶傳播五斗米道,並自稱為‘師君’。
張魯此人道行極高,比之其祖父五米道教創始人張陵,道術還要厲害一籌。張魯借五米道教,在漢中多有教徒,而且張魯野心極大,他為了擴張勢力,儘快吸納大量的教徒,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
於是他在漢中各條道路上設立義舍,置義米義肉供教徒、饑民和行路者往來之用。讓人自由取食。其目的是招引外地流民,讓這些流民加入五斗米道,達到擴大宗教組織的手段。
義舍的經濟來源大概是託名於供道的租米制度,即由道民交納一定數量的米肉諸物,對義米義肉實行限量供應,食者量腹取足。在張魯這高深的手段下,教徒的數量迅速膨脹,且教徒對張魯絕對忠心,甘願為其赴湯蹈火。
後來張魯又擴建教道教組織,五米道在其祖父張陵時就設立了很多嚴密的教團,共為二十四治。張魯雄心磅礴,把二十四治擴大為四十四治。
第六百三十九章 漢中張魯
隨著五米道教勢力越來越是龐大,張魯的野望再次迸發,張魯之母,頗有姿色,以傳道的名義,經常往來益州牧劉焉家,表面是為益州百姓祈福,暗地裡其實讓其母和劉焉勾搭。
劉焉對其母甚是迷戀,於是張魯透過其母跟劉焉家的關係,得到劉焉的信任。後來劉焉在張母的教唆下,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從此張魯從一道人,搭上仕途之路。
後來張魯,利用他在漢中的勢力,誣衊漢中太守蘇固造反。劉焉大怒,令張魯與別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張修攻破漢中,誅殺蘇固後,哪知張魯在漢中勢力如此之大,被張魯帶其教眾和麾下兵馬圍殺,張魯殺害張修後,奪其兵眾,劉焉見張魯在漢中勢力龐大,難以拔除,加上又有其母在旁耳邊吹飛,於是便令張魯為漢中太守。
於此,張魯一躍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
之後張魯為了更加牢固勢力,將教徒和兵士合二為一,還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從鬼卒、祭酒、治頭大祭酒直到師君的寶塔式教階制。
張魯自稱為師君,掌管整個五米道教的教務。初來學道者名為鬼卒,後號祭酒。既是教職,又是官職,他們保證義舍、寬刑、禁殺、禁酒等項措施的實行。此外,還設有廬或靜室,皆是用於請禱祈求。
隨著五米道教根聚越深,漢中軍民皆信張魯,拜入五米道教,不聽漢朝,只聽張魯之言。張魯在漢中,可謂是實權在握的帝王,有著絕對不容置疑的威權!
馴馬人眉頭深鎖,此番他尚有重任在身,張魯這等棘手的人物,還是能避就避。想罷,馴馬人身形一轉,忽改方向,往另一處竄飛而去。
“文叔父,先父與你頗有交情,此番有緣能與叔父相會,還望叔父與小侄指教一番。”
突兀,一道陰柔之聲頓起,數十根箭矢從某處驀然射出,馴馬人神色一驚,連忙縱身避開,落在一樹枝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