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大郎之所以彈劾桓大郎,亦是因愛生恨,至於緊隨其步伐的江僕射,便擔當了離間這對美郎君的角色。
簡而言之,這三位美郎君之間的愛恨情仇、恩怨糾葛,你隨便挑個茶館坐一坐,便能聽到無數與之有關的版本,其跌宕起伏,直是難以盡述。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不只是這幾位當事人,便是大陳的朝堂亦有些始料未及。
但好在這些傳聞到底只在私底下傳一傳,並沒有人拿它當真。總歸那些小娘子們閒著沒事兒幹,自己瞎琢磨出點兒故事來娛人樂己,也是無傷大雅的。
再者說,斷袖之癖、龍陽之好,在今時還算是雅事。那些風流計程車子們將這種事拔高到了一定的程度,大有“男女之事可鄙,而男男之風可尚”的架勢。於是乎,這傳聞也就甚囂塵上,一時間也難以禁絕。
相較於外頭的這些熱鬧,身處於風暴中心這幾位美郎君們,卻皆是行動平常,該上朝便上朝,該對罵就對罵,該揮毫的,自也是毫不留情地揮舞著筆墨,帶動一波又一波的彈劾高峰。
自然,那該按兵不動、龜縮不前的,也仍舊躲在宅子裡,就跟個死人一樣,對外頭的動靜不聞不問。
便在這朝野上下一片嘈雜之間,中元帝終於憋不住了,親自叫人傳了口諭,命散騎郎桓子澄自辯。
桓子澄被逼無奈,只得上表自辯。而他不自辯倒還好,這一自辯,立時又引發了新一輪的彈劾。
這倒也不能怪言官們不近人情,而是這位桓大郎的自辯委實太過狡猾、太過不像話,什麼“願侍奉家君湯藥”,什麼“需於家慈跟前盡孝”,什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
總之就是一副死賴著不肯表態的憊懶架勢,擺明了不想去泗水關殺敵,貪生怕死到了極點。
第924章 長亭外
此折一出,中元帝自是大怒,先後三次下旨命桓子澄二次自辯,再加上江僕射等人的推波助瀾,到最後,桓子澄被逼得實在不得不表態了,只得捏著鼻子說出了“願為君分憂”這麼句話來。
有了這句話在前,中元帝自是一口咬住,飛快地頒下聖旨,著桓、江、杜、週四姓共領精兵二萬五千,並其餘諸姓及朝廷軍馬六萬,合計八萬大軍,號稱十萬,連夜開拔,前往軍情吃緊的泗水關,誓要與趙國決出高下。
而桓子澄,則在江僕射、杜驍騎並周都水的聯名推舉之下,成為了這十萬大軍的將軍。為此,中元帝還特意在他的散騎侍郎上加上了驃騎將軍職銜,並特賜持節都督一職,以便他統率三軍、號領諸將。
從桓子澄上折自辯,到大軍開拔,這中間只隔了短短五日。
之所以事情進行得如此迅速,卻是多虧了江僕射未雨綢繆,提前便向中元帝進言,將一應前事安排妥當,這才能夠令大軍趕在寒露之前離開大都。如果路上加緊些的話,這十萬大軍應該能夠搶在河流上凍之前,趕到泗水關。
大軍開拔當日,中元帝親自去城門相送,大都百姓傾巢而出,只為目睹這天子為將軍壯行的盛況。
趁著大批金御衛全都跑去城門口護衛中元帝去了,秦素卻是悄悄避開人群,帶同阿忍混出了皇城,與桓子澄約在城外十里長亭之處一晤。
長亭外,是綿綿遠道,是黃沙漫天。
很快便要到寒露了,這長亭之外,早便沒了柳色青青的蔥籠景象,唯十萬鐵騎、甲衣重重,與那黃紗遍佈的大路如兩股互動相融的潮水,湧向蒼茫的天際。
秦素緊了緊身上的厚披風,抬頭看天。
天陰陰地,灰黃的雲朵沉沉壓在頭頂,彷彿蘊著幾分雪意,風拂在身上時,已有了深秋的凜冽。
一旁的阿忍此時便上前幾步,輕聲問道:“殿下是不是冷了?可要拿個手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