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胸襟,就讓人欽佩!”
王安石抓起茶杯,灌了一大口,然後也不顧路上的疲憊,就和王寧安談了起來……不得不說,學問不是讀書讀出來的,而是拿腳板走出來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王安石這一次是自信十足,侃侃而談!
“兗州有田畝一百五十餘萬,其中一百二十多萬畝在以孔家為首的大戶名下,光是給他們幹活的佃戶就有近40萬,擁有自己土地的百姓不過10萬人,另外還有10萬左右的市民……這六十萬人當中,以佃戶情況最為悲催,就先說他們……平均每人能有3畝田,每年能產麥子450斤,豐年最多500斤,其中4成到5成要交給孔家等大戶,老百姓手裡的麥子最多300斤,脫粒之後,磨成麵粉,也就200斤出頭,扣除朝廷的田賦,苛捐雜稅,最後能剩下也就是150斤啊……也幸好百姓勤勞,能種一些豆子,油菜,再上山砍柴打獵,下河摸魚,勉強度日吧!”
王安石講述了百姓的生活,他的眼圈也發紅了。
“王爺,民生如此艱難,你讓他們怎麼改種棉花?萬一不成,一家老少,就要全都餓死!即便是豐年,商人大戶,也能透過壓低棉價,抬高糧價,把老百姓多掙的一點錢,都給榨乾淨了。王某真是慚愧,直到今日,我才清楚民間的狀況,如此情形,怎麼能推青苗法!王某真是害人不淺啊!”
聽著拗相公自責的話,王寧安動容了。
這個問題也就清楚了,歸根到底,是民間的產能太有限了,效率提不上來,老百姓手裡沒有餘錢。
“王爺,改種棉花,固然能增加收入,充實國庫,可是你想過沒有,最後的棉布要賣給誰,是普通百姓嗎?”
“當然不是,他們消費不起,大頭兒還是要賣到海外……不過棉紡發展起來,或許能吸納一些老百姓就業,他們的收入還能提升一些。”
“王爺,你斷然不能做此想!”
王安石斷然道:“普通百姓,種了一輩子田,他們不懂棉紡,尤其是蒸汽機,他們連聽都沒聽過……還有,多數百姓,連一句整話都說不清,他們沒法勝任工廠的工作!”
“那朝廷可以建學堂,免費培訓他們!”
“王爺!建學堂是要花錢的!”王安石苦笑道:“在鄉村,十來歲的孩子就要下地幹活,頂半個勞力,你就算建了學堂,也不要學費,可老百姓損失不起啊!他們捨不得讓孩子去讀書,浪費半個勞力,家裡人就要餓肚子!”
……
王寧安和拗相公談了很久很久……終於,王寧安把情況弄清楚了。
他也明白王安石的意思,不能只看數字,要去考慮百姓的實際困難。
懂了這些,再回頭看王安石開出的藥方,也就豁然開朗了。
分田!
先讓百姓能填飽肚子,家裡再有一點結餘……只有這樣,辦學堂,培訓工人,才能落實下去。掌握了技術和學習能力,老百姓也才能跟得上工業化的腳步,享受工業化的成果。
另外分田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創造出一批稍微富裕的百姓,他們擁有消費能力,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不用完全指著海外,自己也能消費一部分,實現內部的迴圈,讓經濟執行更安全。
說到底,大宋是一個擁有億萬百姓的超大國家,大塊頭想要跑起來,遠不如小個子來的方便。
就拿日不落帝國來說,他們開始海外掠奪,殖民擴張,人口不過兩三百萬,而且還坐擁幾百萬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
他們只要發展造船、毛紡、威士忌就足夠了,國內的舊貴族,普通的百姓,傳統地主不滿,往海外發配就是了,一年發配幾千人,最多不會超過一萬人,就能天下太平,安安穩穩進行工業積累。
等到他們進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