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2/4頁)

情或談世俗,不一而足,蔚為大觀。

古典小說最大的特色就是通俗,因通俗而重人,重故事。金聖嘆評水滸,“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寫至巔處,光“粗魯”一詞,魯智深是性急菩提心,史進是少年任氣,李逵是蠻不知世事艱辛,武松是豪而不受道理羈束,阮小七是悲憤無說處,焦挺是氣質不好。

人物第一。

提起四大名著,人們下意識的第一反應不是它講了什麼故事,而是它講了一些什麼樣的人,張飛豹頭環眼,關羽面如重棗,諸葛亮羽扇綸巾,劉備動不動如喪考妣,籍此,人們得以印證悲歡離合生死愛恨。於是,你方唱罷我登臺,一眾京劇臉譜忠奸智愚善良殘暴一目瞭然,人們不需要思考,就能非常容易地接受這些能夠寄託某種理想的符號。這些符號還代表了一種性格,一種人生,就若一塊燒至通紅的烙鐵,燙在肌膚上,噗嘰直響,然後熱氣鑽入血管,沿千百萬根神經往百合|穴處奔,怦然一炸,光線旋轉,於是賽張飛,於是小諸葛,於是縱然萬刃加身血肉分離,也不能把這烙印從中國人的身上抹去了。

古典小說的偉大處不容置疑,幾千年的沉澱讓它們成為現代文學仍無法仰視的巔峰,但畢竟失之於簡單,戲劇化,且多半“喘”,鳳頭、豹肚、蛇尾,《水滸傳》七十回後是垃圾,《紅樓夢》高鄂所續為垃圾,《三國演義》三分天下後是垃圾,《西遊記》孫悟空大鬧完天宮後還是垃圾。人物形象雖鮮明,卻皆由“過去”疊起,一塊塊若積木面目森然,不會平空消失或出現,行為由因果牽動,如長江之水由西向東,從高至低。人物一律得合理,符合日常生活的邏輯,荒誕是不可思議的。必須由線性的因果關係推動性格形成與情節前進,一切果皆由因,一切因必種果。若用句不客氣的話說,他們只是一群由因果律擺佈的牽線木偶。他們最後完全獨立於作者之外,作者不能忽然跑出來指手劃腳唾沫四濺。至於承載他們的故事,雖有趣、好看,煽情,消閒,但決不會出現通篇的灰暗壓抑沒有一絲光亮,而個人以為,絕望的灰色恰恰是人生的實質,這應為古典小說其陋的最甚處,它們缺乏悲劇意識,缺乏宗教救贖意識,而這二者才是小說的靈魂所在,無此,再機智的小說也是山間竹筍;無此,再厚重的小說也是一場鬧劇。一連串閃光的人名固然撐直古典小說的脊樑,但成也蕭何,改也蕭何,在現代化的今天,人是扁平的,也是立體的,人是豐滿的,也是乾癟的,人性常在微弱不可言說處行走。古典小說的寫作技法不足以刻畫這些互相矛盾的感覺,它無法同時把冷與熱的感覺傳遞給讀者,它還是複製世界,解釋世界,未臻於我曾經說過的小說的第三個層次“創造世界”。

近代小說是古典小說向現代小說轉折的一個間隙,其文學成就遠高於當代小說,甚至現代小說。以魯迅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沈從文的《邊城》,老舍的《駱駝祥子》,錢鍾書的《圍城》,張愛鈴的《金鎖記》為代表。這幾篇文章就有志寫作者而言,不可不讀。關於他們,話題談論得太多,不復贅述。不過,有件趣事不妨提提,前些日子看電視,“東方大講論”,上海電視臺辦的,一個教授發言,“家、春、秋,為什麼好?因為它們都是巴金先生在最年富力強時候寫的。”唉,第一次聽到這樣的混賬邏輯,真佩服其人的厚顏無恥。坦率說,激流三部曲也就中下水準,可讀可不讀,若抽出其中的“我控訴”之所謂的思想高度,單就小說而言,並不成功,主人公動不動就髮長篇抒情,簡直讓人掉雞皮疙瘩嘛。應該說,近代小說有國學淵厚之源,得西風日漸之益,並有時局崩壞之摧肝裂膽,確實出了不少至今仍令寫作者汗顏的大作,但語言是其大毛病,不夠自然,半文半白,行文生澀,並時伴有大串的歐式句子,常煮成夾生飯。

最新小說: 原神:丘丘人,但是成為冒險家 【網遊】靠摸魚成為全服第一 網遊:重生之網遊降臨現實之前 亂七八的文 糟糕!絕美宿主又被變態抓住了! 世界遊戲,無限進化 逐夢舞臺:偶像蛻變之旅 影視綜清穿從夏冬春開始 上古卷軸:龍裔記事本 網遊之墮落女神AI 盜墓:獨屬於黑爺那一份偏愛 【五夏】摯友是你們小情侶的藉口 到底是不是三國 救命!宿主又被主神拐跑了! 昨夜:我的敵人竟然是故人, 老公喪盡天良,夫郎瘋癲入場 斬神:CP林七夜?可我是男妹妹 自由戰紀之爸爸去哪了 我的世界之黑白傳奇 誰人曼巴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