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雙目,整個事件太過複雜。他需要把思路再清理一下。
他揮手告別了守衛,他來到西三街的那棵月桂樹不遠處,望著它。
月桂有美麗的形態。今夜多風卻無雲,空中有著很美的月亮,它泛著柔和的光,把月桂樹的影子拉的長長的。
乾清頓時覺得心平和了。傳說廣寒宮中,吳剛不停的砍伐桂樹,樹會癒合,吳剛再次砍伐,桂樹再次癒合。從那起,月光便與桂花相融合了,才有月桂之稱。
滿城煙火,守衛盡散,廂泉昏迷,獨留乾清一人面對這棵月桂樹,卻突然覺得自己能夠感受到吳剛伐桂的感情——孤獨寂寞,卻又不得不揮下斧去。
乾清對於突發事件的焦躁與不安,瞬間被寧靜取代了。整個偷盜事件如同一幅詭異的畫卷,在月光的洗禮下變得透明。
他看穿了青衣奇盜的詭計。
廂泉顯然是明白的,他聽曲澤說了庸城府衙的事,迅速作出判斷,在渾身麻痺時卻依然努力盯著《項羽本紀》。
這便是廂泉的提示。
劉邦採用張良的計策,在霸王被困垓下時以蜜汁書寫“霸王死於此”,遂招致螞蟻。螞蟻嗜糖,於是圍成了字形。項羽不知,又過度迷信,自以為天真要亡己,軍心渙散回天乏術,不久失敗,自刎烏江。
乾清緩緩閉上雙目,這個故事他是知道的。古人今人,都逃不過心理的暗示。縱使歷史的教訓數不勝數,也依然難以走出自己邏輯的怪圈。螞蟻嗜糖不過是自然現象,項羽信天,見此徵兆必以為天要責罰。乾清感嘆,此事與今日的事件過於相像。
青衣奇盜正是利用這一點。
犀骨被糖水浸過,而螞蟻嗜糖。於是青衣奇盜放螞蟻來辨認,最後由貓從守衛中把真品犀骨帶出來——如此理論,天衣無縫。
於是順著那條思路,所有追捕者都以為犀骨被偷走了。乾清苦笑,項羽迷信上天徵兆,而自己呢?庸城府的所有守衛呢?
辦案之人往往“迷信”於自然規律。青衣奇盜在庸城府衙的偷竊,根本是個騙局。
犀骨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東西,儲存千年,是否被糖水長年浸泡也未曾可知。就算真的被糖水浸泡過,放了這麼久,又能殘存多少甜味?螞蟻雖然嗜糖,當億萬螞蟻佈滿萬根犀骨,肉眼所見,真正的犀骨與贗品所沾螞蟻數目的差別,根本就不會太大。
那麼那隻貓是如何快速辨認出真品的?
乾清有個大膽的假設,那隻酷似吹雪的白貓叼走的根本就不是真品,是隨便撿了一根走的。
這種盜竊方法聞所未聞,一切又發生的如此之快,這就是青衣奇盜的狡詐之處。他利用人在慌亂狀態下自身的邏輯性影響。
貓的出現,對於誤導守衛的思維,起了推波助瀾的效果。如此,守衛的潛意識就會順著走下去,認為自己的猜想“青衣奇盜就是利用螞蟻嗜糖辨認出了真品”是正確的。
於是事情繼續下去,就演變成了幾十人拼命的出城追趕那隻貓的鬧劇。
這個看似可笑的事件卻能有致命的效果,如同項羽最終的而結局一般。乾清知道,青衣奇盜這一招非常冒險,現在冷靜下來回顧,自己甚至覺得很可笑,一群活人竟然被貓和螞蟻欺騙了!
手法越華麗複雜,可行性就越小。青衣奇盜上演的華麗劇目根本就偷不走犀骨。
乾清緩緩閉上雙目,他知道自己正在接近真相。
月光入水照在乾清的身上,卻他感到了徹骨的寒意。
作者有話要說:
☆、第二十七章 看破
PS:這章是目前怪異事件的答案,是全書最複雜的一章,也是對青衣奇盜手法的不完全總結,比較不好閱讀,望大家耐心看完……
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