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必定千難萬險。”
“行前,我向陛下保證一年樹軍威,三年定根基,五年闢地千里。”
“現在我再跟先生重立此約,你們只要與本王同心協力,三年後回頭一看,又是輕舟已過萬重山。”
鐵炫這才慢慢體會到了王爺的用心良苦,和一幫屬官連連點頭稱是。
可是他們更迦納悶起來,這麼小的王爺怎麼能看這麼遠呢?
這時太子那臥底黃湜也厚著臉皮討要墨寶。
朱植一看,正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大好時機,也不推辭,揮毫寫道: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以禍福避趨之”。
寫完後,他也照例解釋一番:
“子澄先生,你可是我朝會試的會元加殿試的探花郞。論學問,我是比不過你的。不過這做學問也要講究知行合一。”
“這詩據說是漢景帝寵臣晁錯因被同僚袁盎誣陷,在被殺之前將此句送給袁盎。袁盎臨死之前又託人轉給漢景帝。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希望諸位先生時時處處以國家利益為重。”
其實,“苟利國家生死以,豈以禍福避趨之”這句詩本是林總督因替昏君在鴉片戰爭戰敗背鍋,家人為其鳴不平時的自我開解之作。
朱植卻精妙地挪用到漢景帝名臣袁盎和晁錯身上,並對手下屬官們進行敲打。
但凡熟讀漢書的書生都知道,晁錯和袁盎二人本是漢景帝時的文人領袖,朝廷棟樑,人品、能力俱佳,只是因為一個信儒家、一個信法家,道不同不相為謀,相互牴牾,甚至互下黑手,機關算盡,最後都沒有落到好下場,既丟了人品,也丟了性命。
朱植題詞的寓意很明顯,就是提醒手下這幫屬官要有大局意識、政治意識、看齊意識,而不是各自站隊,私接天線,互相攻訐。
大明那幫文臣太能內耗了,整起人來的時候,狠得連自己都害怕,比晁錯和袁盎這兩個傢伙不相上下,饒是老朱這樣的狠角兒,有時候也被他們氣得半死。
黃湜也是聰明靈秀之人,對這一點自然是一點就透,反覆揣摩這兩句詩的心胸和境界,確實超越以前所有讀書人,心中對這少年王爺愈加佩服。
沉思片刻之後,他也不再理會行前齊泰代表太子叮囑他要盯緊遼王這話,向朱植一拜:“黃湜牢記今日教誨,定當誠心誠意地為遼王辦差,為大明立功。”
黃湜有了墨寶後,那趕來的郭英和騫義也要。
朱植現在抄襲後人也抄累了,只好把左大帥讀書時的那句座右銘拆開分送二人,一個是“心無半畝,心憂天下”,一個是“讀破萬卷,神交古人”,也算是格局非凡之作。
騫義是進士出身,對王爺的勉勵自是極為高興。
那郭英雖是行伍出身,卻長期在老朱身邊辦差,知道遼王也是話裡有話。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大明實行軍屯不久,宣化、大同等地的邊塞將官侵吞屯田,驅使士兵為自己種地,或只分給士兵貧瘠之地,已經導致屯守士兵十逃二、三,個別衛所甚至十逃六、七。
想到這些,郭英於是說道:“殿下此次之國,嘔心瀝血,忠心體國,將陛下所賜之國費用數百萬兩盡數用於官兵吏民身上。我遼東將士自當體會殿下良苦用心,百戶以上不得有一田半畝。”
大明屯田沿襲古法,有較多可取之處,但是在制度設計上還有很大的漏洞。最大的漏洞就是軍官可以擁有田產。
其實,百戶以上官員,已經是六品以上的高階領導幹部,不需要種地了,誰會親自種田?
高階軍官如果分了田地,要麼轉租他人,當中間商,賺取差價,要麼讓部下耕種,剝削下屬,這樣獲利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