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望你好自為之。”
馬超氣歸氣,但頭腦卻十分清醒。他知道憑自己手下這點人馬根本不可能是一萬多羌兵的對手,哪怕僥倖獲勝也無法再戰韓遂。
好漢不吃眼前虧,馬超調轉馬頭呼喝一聲扭頭便走。
退回西涼之後,馬超將羌人維護韓遂之事上報給了馬騰,後者迅速撰寫奏章轉報欒奕,並懇求齊王批准他給不可一世的羌人點顏色瞧瞧。
……
說起羌人,據傳說是炎帝的後代,既後世所言炎黃子孫的一部分。殷商周三朝時期,他們主要生活在位於黃河源頭的西北地區,後在春秋戰國時期向東遷徙,在河湟一帶安居。
西漢景帝時,為安撫羌人,特在西涼以西開闢狄道、安故、臨洮、氐道及羌道各縣。以供羌人棲居。漢武帝時,草原上輝煌一時的匈奴帝國被大漢軍隊打敗,損失慘重。匈奴王庭自此分崩離析,一蹶不振,羌族藉此時機拜託匈奴人的控制和奴役,建立了獨立的少數民族政權。
此後王莽亂政時,中原戰亂,諸羌乘機向內移動,將部落的駐紮點定在了豐饒的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地帶。而這一片區域正是絲綢之路西去的核心地域。
作為一名依靠商貿發家的統治者,作為一名來自21世紀的未來人。欒奕深知絲綢之路對於自己、大漢乃至整個漢民族發展、繁衍的重要意義。所以,早在欒奕發兵西征之前,早就與朝中文武有過一番決斷——此役攻打韓遂馬騰尚在其次,主要戰略目標是要征服羌人,佔領河西走廊。一舉將長安向西至龜茲國段的絲綢之路攢在自己手裡。
因了這番緣由,當欒奕收到馬騰奏疏時候,立刻批准了馬騰的請求。只不過,他告訴馬騰不要著急,此次出征羌道,不打則已,要打就得把羌人打疼,打散。把羌人的地盤一舉攻佔下來。
在這方面羌人人口雖然不多,只有區區三百餘萬,但是作為一個曾經的草原遊牧民族,他們仍保留著一定的全民皆兵傳統,可以提刀參戰計程車卒至少七八十十萬,以馬騰那四萬人難有作為。不如少待幾日,等教會中軍皆至,再予以雷霆之擊。屆時,滅羌人指日可待,馬將軍亦可找韓遂了卻家仇。
馬騰知道,欒奕說的都是對的。自和帝開始,在過去的一百二十多年時間裡,漢庭和羌人間征戰不休,超過十萬人參戰的大戰足有三十餘次,每大戰朝廷滅不了羌人,羌人也打不進西涼,二者僵持數月甚至數年,最終以不了了之而告終,憑空消耗打量人力物力。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要除滅羌人,必須如同欒奕所說,傾盡舉國之力向羌人發動最猛烈的攻勢,將其徹底征服。
等待的時間總是漫長的,馬騰在臨洮苦苦煎熬了三天之久終於盼來了欒奕的大軍。
兵馬齊至,欒奕立刻召集所有文武於帳內議事,商談進入羌地後的具體策略。
軍事層面,徐庶建議欒奕將大軍一分為三,分三路長驅直入羌道,最終在羌人王庭石頭城會合。
戲志才則提議緩緩圖之。他說,羌人看起來實力非凡,實際上卻非鐵板一塊。其族有大大小小二十多部,其中先零、勒姐、當煎、當闐、封養、牢姐、彡姐、卑浦、烏吾、鍾存、鞏唐、且凍、傅難諸部在隴西、金城、石城及塞外。全無、沈氐、部分牢姐在上郡。虔人及部分卑浦在西河。各部自有酋長,時常自相攻殺掠奪,衝突不斷。
我軍可藉助羌人之間的矛盾,主動與全無、沈氐、牢姐、先靈與漢庭交往密切的羌人聯合,攻打那些對漢庭充滿敵意的羌部,如此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人說完對策,欒奕當機立斷,既採納徐庶的說法,兵分三路,同時也照戲志才所言聯同排異。兩計雙管齊下,即刻對羌人之戰進行全面部署。
戲志才隨即帶著使命離開大寨,親自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