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欒奕沒有拒絕,欣然接下了他此生最後一份聖旨,隨後轉口加封劉協為漢獻帝——既親手獻出王朝的皇帝,許其搬往長安宮常住。
收到聖旨,龍袍加身的欒奕在與群臣商議過後,將登基的日子定在了五月初五。
之所以選在端午這天,一方面是因為這是眼下最為臨近的吉日,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劉協退位後,欒奕登基迫在眉睫。
另一方面,欒奕也有自己的想法。五月初五端午節由來已久,最初百姓們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大夫屈原選擇在這天投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這一天改成了紀念他的節日。
對於這樣的做法,欒奕向來不屑一顧。這不是因為他對屈原懷有成見,相反的,他發自內心的對這位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作家懷著崇高的尊敬之情(在此之前中國雖然專有《詩經》等文學作品,但因為這類作品一概未署名,且其中著作多為各地諸侯旗下幕僚聯手創作,並非個體作品,唯有屈原所著《離騷》是個體詩集。因而,他被21世紀譽為華夏文明歷史上的首位文學作家)。
為了表達自己對屈原的尊敬,今歲仍在建業的時候欒奕透過努力,成功將屈原定位為了大漢文學作者的開山鼻祖,並親自趕赴汨羅江拜謁。
然而,雖說對屈原無比尊敬,但也僅限於對他的文學造詣。欒奕絕不會承認他民族英雄的身份。
神州大地不需要亡國英雄。
所以,他想借在端午節這天登基為契機,將端午節定為國慶日,轉而將祭奠屈原的日期改為七月初八——相傳那天是屈原的生日。
登基前夕的欒奕格外忙碌,在榮登九五之前,他有很多要事需要抉擇。
比如新王朝的國號。
在這方面,群臣的意思是,依照慣例,歷代帝王均將自己的發跡之地定為國號。比如秦王嬴政,於秦地興兵一統**,他的王朝便是大秦。再比如漢高帝劉邦,雖舉事于徐州沛縣,但最終發跡一舉定乾坤卻是在漢中,所以他的國號便是大漢。
依照這個原則,欒奕起兵於濟南,濟南隸屬現在的齊州,而欒奕在此之前又擔任過齊王,所以他的國號應該是大齊才對。
對於這樣的建議欒奕斷然予以拒絕。他說:立齊為國號雖然是慣例,但是‘齊’一州之地,用大齊做國號顯得小家子氣,實難表現神州大地廣袤的領土和朝廷無上的威嚴。
聽了這番話,群臣們明白,欒奕其實心裡已經有了中意的國號。便問:“以陛下之意,當以何為號?”
“神聖華夏帝國。”‘神聖’自不必說,未來的國家仍將旗幟鮮明的以聖母教為指導。至於華夏……《左傳?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書經》曰:“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從字面意義上理解,“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確實可以展現出大國風度。
“好個神聖華夏帝國。”荀彧連連點頭。
郭嘉樂開了花,“就他了!”
商定完國號,接下來是年號。在這方面欒奕不準備推陳出新,而是要繼續沿用聖元紀年。
文武百官和各地百姓用慣了聖元紀年的月份牌和檯曆,自然不會反對。反正聖元年代雖從漢獻帝時期便已開啟,但真正的開創和奠基者終歸還是欒奕。沿用下去無傷大雅。
除了國號,欒奕還提議將神聖血紅十字大旗定為國旗,赤金聖母女媧象定為國徽,《唱一首天上的歌》定為國歌,將由欒奕作詞、蔡琰譜曲的新歌《精忠報國》定為軍歌。
對於這些問題,滿朝文武擺出淡漠的模樣,連道:“一切全聽陛下做主。”
欒奕見百官對國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