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謙來到洛陽之後,先覲見了天子劉協,後又前來拜訪陸誠。
在演義中,徐州刺史陶謙,一直給人一種忠厚長者的形象,後來還曾三讓徐州,將徐州讓給了劉備。
實際上,身處在亂世之中,陶謙能夠坐上一州刺史這個位置,也足以證明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
陶謙自幼聰明好學,性格剛直,後憑藉才學考上諸生,在州郡為官,後又被舉為茂才,當過尚書郎、縣令,因不願與當時的朝廷官員同流合汙,差點兒被髮配到邊疆。
後來,陶謙被任命為徐州刺史。到任之後,整頓軍制,平定叛亂,興修水利,發展民生,使得徐州逐漸變得富足。
之後,陶謙又憑藉徐州積累的充足的糧食,吸引亂世中的流民,不斷的發展壯大。
對待百姓,陶謙也的確算得上是仁義。相比於其他諸侯治下的地方,徐州百姓生活的還算安定富足。
故而,當陶謙來到洛陽之後,陸誠也是以禮相待。
“陶使君坐鎮徐州,平定叛亂,安定黎民,使得徐州百姓在這亂世之中能夠得享太平,此乃大功一件,有功於社稷江山,有功於朝廷。”
“大將軍過譽了,陶謙才疏學淺,竊居一州刺史,也唯有略盡綿薄之力,方能不負朝廷所託。大將軍統兵征戰四方,安定社稷,又能使治下百姓豐衣足食,才是真正的有大功於天下。
謙已年邁,有生之年能夠再次朝見天子,已是得天之幸。如今,朝中有大將軍坐鎮,天下早晚歸於太平。謙已不堪重用,只想迴歸故里,含飴弄孫,安享晚年,還望大將軍允許。”
“陶使君有安定一方之能,方今天下未定,社稷未安,怎可老於鄉里?不如繼續擔任刺史,負責治理徐州。只是徐州兵馬欠缺操練,需要重新整編。還望陶使君以後能夠配合,共同安定徐州。”
陶謙聞言,抬頭看了眼陸誠,見陸誠一臉真誠,並不像是假話,又推辭了一句,便答應下來:“既然是大將軍所請,謙便不再推辭。”
隨後,陸誠又和陶謙詳細瞭解了一下徐州的情況,便派遣張合帶人前往徐州,接手徐州的各郡縣的防務,以及整編工作,並讓田豫、廖化從旁輔助。
就這樣,整個徐州輕輕鬆鬆落入了陸誠的掌控之中。
送走陶謙之後沒多久,潁川徐庶遊學回來,前來拜會大將軍陸誠。
說起來,自從那年被陸誠麾下的飛鷹衛打擊之後,徐庶便痛定思痛,棄武從文,開始學習,小有所成之後,又四處遊學,還去荊州待了一段時間。
短短几年時間,徐庶和之前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那個年少輕狂的遊俠兒不見了,成了一個沉穩睿智的謀士。
陸誠見到徐庶之後,先是考教了一下他的學問,隨後便把徐庶交給了賈詡,讓賈詡再教教他。
拿下徐州之後,陸誠也把重點放在了南方,開始關注起南方的情報。
根據情報,益州牧劉焉已經染病,估計也沒幾年好活了。
荊州牧劉表和袁術時常有摩擦,最近得知天子還於舊都,徐州被陸誠掌控之後,劉表和袁術不約而同的停止了互相攻伐。
袁術也也把重點放在了南方的揚州,在豫州各處城池都處於防守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帶兵逃出東郡之後,一路南下,跨越大江,前往吳郡而去。
由於此時孫策尚不滿18歲,還在袁術手下,自然沒有機會前去江東發展,這就給了曹操機會。
不過,曹操這個北方人,想要駕馭南方的諸多世家大族,就沒那麼容易了。
至於最南方的交州,現在還叫交趾,乃是交趾太守士燮的地盤。
綜合考慮南方的情況之後,下一步的戰略就很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