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大家的日子就好過多了,不止態度好,免了些稅。而有些一起幹過苦力的讀書人參加了大明考試失敗後,嘗試著去考大清的科舉卻一舉成名了。當了官,而另外一些身體好的呢,就去當了兵。在盛京最長見到的就是八旗軍,有滿人也有蒙古人,但是隨著投降的明軍越多,來投奔的漢人越多,原本只是一支重軍的漢人軍隊到今天為止,已經擴編至四旗。平時城門口來來往往出征的部隊多了去的,往東是打朝鮮的,往西是打蒙古的,往南就是打那個天朝上國的大明的。這些年,往東往西的軍隊少了,大部分卻是往南去的。而南邊的軍隊每次回來,那都是凱旋之師滿載而歸。
別當老百姓無知,都說天子腳下的不一樣,盛京人如今自詡也是一國之都了,自然百姓也是有點見識的。八旗出動那是很好辨認的,看他們的戰甲和戰旗就行,紅色的,那是禮親王家的,帶白邊的,是成郡王家的。藍色的,那是鄭親王家的,帶紅邊的,是肅親王家的。白色的那是睿親王家的,帶紅邊的,那是豫親王家的。黃色的,自然是皇帝自己的。王爺的名字都太拗口,大家也不敢直呼名字的。平日裡一般出征吧,每次出去一到兩種顏色的軍隊就差不多了,或者一種顏色為主其他三種顏色很少。而像今次這般四種顏色差不多平均的場面卻是難得一見的。
很快有頭腦快的就悄聲的對身邊道:“八旗都出動了,這是要打大仗呢。”
另外一個顯然也是見過世面的,也湊過來:“我看黃色的最多,搞不好皇帝御駕親征了。”
聽著的那個人疑惑道:“皇帝不都在皇宮裡待著的嗎?出來打仗,不怕危險嗎?”
第一個說話的人鄙視道:“你以為咱們大清的皇帝和大明的皇帝一個樣嗎?這皇帝可是七歲就在馬背上打仗了。”
另一個人接話:“可不是,如今這些王爺可都是實打實的戰功打起來的,都是皇帝的兄弟們,真正的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這還真是奇怪了,這一個人能打不算什麼,這一家子每個都能打,還真是的……”
“奇怪什麼啊,還不是這個……”第一個說話的人指指上面,“要變了唄。”
“呵呵呵。”
三人心照不宣的笑笑,拎著各自的茶杯坐回位置上去了……
關外很多人都被這樣灌輸過了,要變天了,大明正朔三百年,要到頭了……
出這個主意的人就是郭蘇陽,相比在遼地本土出生長大的其他漢臣來說,來自江南的郭蘇陽在那裡見慣了各種裝神弄鬼。越是富庶的地方,對這種天命越是相信的很,雖然現在的傳播自然是老百姓以訛傳訛後的版本,但是一開始卻的確是郭蘇陽編出來的段子,然後派一些二流子啊小混混的去散步。地點自然選在了酒樓,茶樓,和ji院。果然各種花樣拿出來後,居然比各種安民措施更意外的把很多漢人給安撫下來了。
秦滅漢興,李唐代隋,陳橋兵變……這些東西或許他們不懂歷史,不懂是為什麼,但是卻是知道的,雖然喊著萬歲,終究沒有哪個皇帝哪個皇朝可以真正的萬萬歲。大家很多都是關內過不下去才出來的,只要給自己一條活路,誰當皇帝不是當?老百姓總是很樸實的,但是有些皇帝卻是想不明白這點。或者說短視,哪管身後洪水滔天。
這些百姓猜的不錯,皇太極御駕親征了,雖然他猶豫了很久,但是最後還是親自帶兵去了。
公元1630年,明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
3月,多鐸和濟爾哈朗想帶了兩旗人馬在大淩河附近築城屯田,四月,八旗派出的第一支先頭部隊抵達錦州附近。五月,皇太極御駕親征,並定下二月一輪換的規矩,至此,長達兩年的明清最大也是最後一次決戰——松錦大戰序幕緩緩拉開……
第二卷 盛京風雲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