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看似粗豪,實際上卻精明的很,讓皇太極出這筆錢實在是合適不過了。
去歲滿清韃子入寇,賠了夫人又折兵,偏偏又趕上嚴冬雪災,而李信又帶頭搞起了物資封鎖。滿清到了現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候,肯定已經對晉商們望眼欲穿了。只要這些人去了盛京,皇太極一準借錢給他們。
“有了這筆錢,若是隻想借款,本帥打借據,以私人和總兵府的名義蓋印畫押。若是想入股,便以款衝股,年底分紅!如何?”
鬧了半天,無論借款,還是合組商社入股都不用行商們掏一文錢,這錢由皇太極來掏,行商們再以這筆錢入股,享受現成的好處即可。而且所有的煤鐵礦都在總兵府名下,他們除了賺足差價以外,還會得到入股合組商社以後的分成,如此一來,利益翻倍,大大的有利可圖。這麼好的買賣,值得做!必須做!
商人麼,都是以利為先,無所謂愛國,也無所謂不愛國,唯利是圖而已!
就在眾位商人皆大歡喜的時候,突然有人不合時宜的來了句:“咱們倒賣煤鐵去關外,這不是通敵了麼?大將軍去歲的資敵之說,小人覺得甚為有理,以我大明物資養關外野狼賊寇,最終不又成了東郭與狼麼?”
很快就有人罵他蠢貨,腦袋讓驢踢傻了,放著好端端的錢不去賺,談什麼資敵。還有人則乾脆往外轟他,生怕李大將軍聽了那廝的蠱惑而後悔。
李信卻只是笑而不語,這麼做也是無奈之舉,他手中無錢,朝廷有錢也不會給他使用辦文,山西各府被流賊劫掠以後更是一貧如洗。如果真的在商人們手裡借款,能募集到的錢極為有限,肯定不夠維持這麼龐大工程的開支。
讓皇太極出錢,再對商人們以利誘之,不愁他們不趨之若鶩,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當李信提出這個方案後,絕大多數頭腦活絡的東主們,都已經在籌謀著如何能在皇太極手裡誑出足夠多的錢來以充作股金!而此前在盛京曾經對皇滿清太極的感激涕零與宣誓效忠則統統丟到了九霄雲外!
合組商社的事情敲定之後,商人們紛紛離開太原準備出塞去誑奴酋皇太極的錢來入股。黃勝和黃妸則被留下來參與了各處沒鐵礦的重組,派出有經驗的執事進行統一管理,一時間忙的馬不停蹄,連停下來情人溫存一會的功夫都沒有。
而牽扯李信的事則更多,除了繼續組建新軍,高時明再次上書皇帝,希望出兵蕩平盤踞在平陽府的流賊殘敵。但是卻被駁了回來,一者北方代州一帶還盤踞著流賊殘部,即是吳山等部,若太原大軍出動難保他們不趁虛而入。二者,太原剛剛克服,經不起任何風險。
所以朝廷大臣們包括皇帝的意見都空前統一,一動不如一靜,等河南戰事平定再做打算。
其實,在三衛軍內部也有一種聲音,尤其是從渾源州歸來的郭師爺,他認為平陽府的流賊不宜立即清剿,至於為何如此他只說了四個字。
“養寇自重!”
郭師爺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畢生的事業,所以辭去了朝陽堡經理一職,專心一意的跟著李信打江山!而李信也人盡其用,這貨在三衛軍系統中如魚得水,竟然乾的有聲有色,儼然已經成為了三衛軍中的準核心人物。朝廷駁回了高時明剿賊的上書以後,正合了他以養寇自重的意思,由此更覺飄飄然起來。
而朝陽堡一同出來的幾個人都覺得自己不適應跟著大軍南北奔襲打打殺殺的日子,則悉數回了朝陽堡。
由於工作重心的南移,原來在陽和衛成立的炮兵學院等幾個機構都統統的遷往太原,海森堡則再一次卸下一身功與名,來到學院當起了老師,只是無論如何平靜的外表之下都掩藏不住他那顆渴望馳騁沙場,建功立業嘭嘭跳動的心臟。
他甚至幻想著有朝一日,帶著自己親授練就的炮兵殺回他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