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災異出現呢?有了穀子雲的這個說法,所以後來出現了用來以示告誡君主改正過失的災異”。
【原文】
42·13曰:夫變異自有占候(1),陰陽物氣自有始終。履霜以知堅冰必至,天之道也。子云識微(2),知後復然,借變復之說,以效其言,故願貫械以待時也。猶齊晏子見鉤星在房、心之間,則知地且動也(3)。使子云見鉤星,則將復曰天以鉤星譴告政治,不改,將有地動之變矣。然則子云之願貫械待時,猶子韋之願伏陛下以俟熒惑徙處(4),必然之驗,故譴告之言信也。予之譴告,何傷於義?損皇天之德,使自然無為轉為人事(5),故難聽之也。
【註釋】
(1)占候:徵兆。
(2)微:小。這裡指事物的苗頭。
(3)事參見本書《變虛篇》。
(4)事參見本書《變虛篇》。
(5)人事:人間的事情。這裡指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譯文】
我說:變異本來有徵兆,世間萬物本來就有始有終。踩著霜就能知道堅厚的冰一定要出現,這是自然的規律。穀子雲能看出變異的苗頭,知道它以後還會出現,就借變復和說法,來證明自己的話,故意表示願意戴上刑具來等待變異的出現。這就像齊國晏嬰看見水星在房宿與心宿之間,就知道地要動一樣。假使穀子雲看見水星,那他將又會說天要用水星來譴告政治,如果不改,會有地動的災變。那麼穀子雲就會表示願意戴上刑具等待災變降臨,就像子韋表示願意伏在皇宮的臺階下等待火星移動位置一樣,必然會得到證明,因此譴告的說法就被人相信。把變異說成是上天給予君主譴告,在道理上有什麼損害呢?損害了上天的本性,把自然無為的事情轉變成了人有意識的活動,所以難以聽信。
【原文】
42·14稱天之譴告,譽天之聰察也,反以聰察傷損於天德。“何以知其聾也?以其聽之聰也。何以知其盲也?以其視之明也。何以知其狂也?以其言之當也(1)。”夫言當、視聽聰明(2),而道家謂之狂而盲聾(3)。今言天之譴告,是謂天狂而盲聾也!
【註釋】
(1)引文見《呂氏春秋·任教》,是申不害批評韓昭侯的六句話。意思是說君主不能專憑自己耳聰目明,能言善辯來進行統治,否則會小事聰明,大事糊塗,實得其反。
(2)視聽聰明:根據文意,疑作“視明、聽聰”,系抄寫誤倒。
(3)道家:上引申不害的話,此應指申不害。
【譯文】
說天能譴告君主,是要讚美天聽覺靈敏,目光銳利。結果反而因為耳聰目明而損傷了天的本性。“怎麼會知道他聾了呢?因為他的聽覺很靈敏。怎麼會知道他瞎了呢?因為他的視覺很靈敏。怎麼知道他瘋了呢?因為他說話很得當。”你看,說話得當,視覺清楚,聽覺靈敏,道家卻認為是瘋子、瞎子、聾子。現在說天會譴告君主,這等於說天是瘋子、瞎子、聾子了!
【原文】
42·15《易》曰:“大人與天地合其德。”故太伯曰:“天不言,殖其道於賢者之心(1)。”夫大人之德,則天德也;賢者之言,則天言也。大人刺而賢者諫,是則天譴告也,而反歸告於災異(2),故疑之也。
【註釋】
(1)引文出處不詳。
(2)本篇譴告連言,故疑“告”上奪一“遣”字。
【譯文】
《周易》上說:“聖人與天地的德行是一致的。”所以太伯說:“天不說話,卻在賢者的心中種下了自己的道德。”這樣說,聖人的道德,就是天的道德;賢者的話,就是天的話。聖人的指責,賢者的規勸,這就是天的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