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給人一種超現實的、或者是域外的風情畫,他們成群結隊地在街上走動,身上是一樣的線條俊朗的斗篷,讓阿彌突兀地感到人原本就是單個、獨立的人。阿彌的苦衷是,感情的東西能夠把人聯絡起來,但並不能將人從各自的思想“斗篷”中拖出來!
()好看的txt電子書
姜燦仍然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專心開著車。當車子開始沿盤山公路艱難前進時,他介紹說:“彝族分幾個支系,在壩子、平原的,在山半腰的和在山頂的。我們今天要去的是在山半腰的彝家村寨,那裡比平原上的彝家更具有民族風情一些。當然,溝通上可能有一些問題,那裡比較封閉,大家少開玩笑,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事實證明姜燦的顧慮是多餘的,少數民族有著天生的歌舞愛好和好客傳統,生活在半山腰的彝胞也不例外。聽說從省城裡來了客人,村子裡早就安排了熱情的歌舞表演,算是迎客的儀式。他們四個人各有心事,反倒表現得拘謹。姜燦對村幹部表達了禮節性的感謝,Coco帶頭加入到了跳舞的人群。在歡迎場地的背後,就是一座座冒著白煙的烤爐。村子在烤爐的上風處,紅紅的辣椒和金黃的玉米點綴著山民人家的幸福安寧。姜燦對受到的歡迎頗有些過意不去,自己並沒有帶來禮物,也不具有行政領導慰問群眾的關懷效果,卻受到群眾的如此款待。這些生活在大山裡的人們啊,對山外的世界總帶有過分的崇拜和敬畏。
“烤爐”其實並不是“爐”,而是一座碉堡一樣的土房,帶有大大的煙囪,這種土製烤煙爐有的地方也叫“炕樓”。烤爐旁有些忙碌的人群,正趕著編串昨天收穫的菸葉;另一些人在陽光下拆解剛出爐的烤煙。阿彌一向很欣賞手工藝所富含的人文意義,他曾經參觀過蘇州的繅絲作坊、紹興的珍珠養殖場,人們在手工藝勞作中所表現的創造力和專注心常常令他折服。他想到了古巴雪茄至今保留的手工卷制工藝,享用者品嚐的是手工藝人的心智、而不僅僅是機器的效率!這裡的人們仍使用一種傳統的方式烤煙。第一步,是那邊的編織程式,將葉片在莖部用細線固定在一根竹竿上;人們的具體操作顯得流暢無比,線的一端綁在竹竿上,菸葉兩三片為一把,線上上拗一圈,就卡在了竹竿的一邊;下一把菸葉用同樣的方法卡在另一邊,如此下來,很快地,他們叫做“一竿”的備烤煙葉就“編織”完畢。這與他們串辣椒和玉米的方式不大相同。竹竿是早就處理好的一樣的規制,細心的阿彌看到每一根竹竿總有一頭用顏色做著記號,每一家的記號各不相同!也許大家一起使用一個烤爐,為了區別起見才採用識記,後來他看到地上啄食的雞群也做了記號。
第五章 呼(5)
阿彌向姜燦請教編好菸葉後的第二步工序,姜燦跟村長聯絡了一間正準備上煙的烤爐,文靜、Coco也被這個奇怪的建築吸引了過來。烤爐的地面盤旋著爐膛、管道,功能是使爐膛的熱量充分作用出來,像北方的大炕一樣。管道上面的空間是規則排列的樑柱,村長講,那裡將會擱滿編上菸葉的煙竿。烤爐內濃烈的煙味,有些嗆鼻,就像白酒作坊中的酒氣可以醉人一樣,這種煙味,讓姜燦們有些醉的感覺。阿彌不經意間有所發現:“你們看,這是什麼?”女孩們掩飾不住的驚奇,湊過去看個明白—那是爐內惟一有科技含量的溫度計。村長介紹說,烤煙過程中,看溫度常常是考驗小夥子體能的一件大事;那麼高的溫度,人要走到裡面,熱氣讓人睜不開眼、呼吸也困難……女孩們被村長的講述所吸引,聽得津津有味。姜燦跟阿彌受不了嗆味,先出來了。阿彌順手把門帶上,隔斷了光線,只聽見裡面一聲驚叫,女孩們很快跳出來。村長笑呵呵地走出來,說:“不怕、不怕,烤爐是吉祥的地方,不用怕。”
Coco生氣地說:“想把我們關起來烤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