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眼下其在建平北部製造的大量無人區,卻給李明博的行動帶來了相當大的便利。他可以從容的調動部隊,穿越日軍制造的無人區到達指定部署部位,而不用擔心行蹤被日本特務盯上洩密。
同時配屬李明博指揮的挺進軍,本身又是山地隱蔽行軍作戰的高手。這種在兩軍對峙地帶,向敵軍背後穿插的行動可謂熟能生巧,當年的幾次經典伏擊戰都是這麼打的。李明博很注意發揮挺進軍的這一點長處,將設伏和北面防禦交給了抗聯。
對敵軍縱深的穿插任務和機動設伏的任務,則交給了挺進軍的兩個旅。他就是要利用挺進軍自身的優勢,在日軍防線縱深搞出一點事情來,打亂敵軍的部署,給北面抗聯的作戰創造戰機。李明博這個部署,可謂是發揮了兩支建制不同的部隊,各自的最大優勢。
而日軍為了集中兵力準備此次進攻,又在當地不斷收縮的態勢,也給了李明博很大的可乘之機。實際上在戰役最後準備階段,為了集中兵力鷲津鉛平實際已經放棄了整個建平地區,除了建平縣城與四道營子大山兩個相互策應的要點之外大部分的據點。
到兩軍發起進攻之前,除了兩軍對峙的要點周邊之外,其餘的地方大部分已經形成了兵力的空白。在鷲津鉛平看來,只要拿下控制住這兩個點,就算暫時放棄建平一線的山區地帶,換來新惠縣城這個威脅整個熱東和興安地區橋頭堡,對日軍來說也是合適的。
再加上雖說努魯兒虎山區,在成為抗聯與日軍對峙地帶之後。但日軍本身重點佈防地區,還是葉柏壽、朝陽一線。在最前沿的整個山區防線以建平縣城為中心,東北方向以四道營子大山為轉折線與北票相連、向南則與葉柏壽成直線相連,形成一個近似乎直角三角形的防禦體系。
在西面的葉柏壽、建平縣城與四道營子大山則成為一條直線,成為這個三角形防禦態勢的一個邊。其整體個防禦態勢,沿努魯兒虎山東麓展開。而建平縣城則正好這個三角形底邊的一箇中心點上,在日軍在努魯兒虎山整體防禦態勢之中,看起來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但日軍兵力有限,防禦重點又是放在了阜新至北票一線。在努魯兒虎山戰區,則是防禦重點放在了四道營子大山、葉柏壽、北票這三個點上。位於這個三角形底邊中間點的建平縣城雖說位置重要,但連同兩翼山區防禦兵力並不是很多。
鷲津鉛平當初搞出這麼一個部署的意圖是,一旦建平縣城受到危險,兩翼重點布放的兵力,隨時可以快速的增援。而如果他對面的抗聯,想要施展迂迴穿插戰術,無論是從兩翼那個方向行動,都要受到兩面夾擊。
這個部署是鷲津鉛平中將,在苦心研究抗聯戰術之後。在還要重點保證阜新、彰武、北票一線安全,僅有兩個師團兵力多少有些捉襟見肘態勢之下,苦心琢磨出來的。按道理說,鷲津鉛平中將的這個部署,應該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在但兵力不足以防備這麼大區域的鷲津鉛平中將,只能採取點和麵相結合的部署。他的這個面放在了縱深部位的葉柏壽與朝陽,朝陽與北票之間的錦承鐵路沿線。整個兵力部署,還是採取了更側重身後的特點。
至於除了縣城進山向北走十餘公里,就是抗聯控制區的建平縣城,則與東北方向的四道營子大山,形成兩個可以交替掩護的點狀部署。在這個方向上鷲津鉛平中將,最初的主要是希望以點帶面,在兵力難以為繼的情況之下,最大可能的保證縱深的安全。
但他為了發起攻勢,將建平與四道營子大山身後葉柏壽與朝陽之間的面部署的兵力,也抽調走大部。將原本建平縣城身後,葉柏壽至朝陽之間原本的面也變成了點。整個防線留下了大量的防禦空白,可供李明博利用。
他的這個部署,其實倒也不算有什麼太大的毛病,只要對抗聯的行動,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