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只不過是三稜矛頭長度做了一些調整,只有六十厘米左右。使用的時候將短矛自身帶著的短柄塞進槍口並插緊,火銃就搖身一變成為一支兩米多長的短矛。可以供火銃兵們用來拼殺。
而且插進去費勁不說,拔出來時更麻煩。必須要左敲右擰的好生費上一份氣力,才能將刺刀從銃管中取出,但是這麼一番折騰下來,銃管上便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瘢痕,影響以後的射擊效果。
雖然沒有奢望搞出來守漢熟悉的卡座式刺刀,但是面對著這樣的坑爹貨,守漢也是滿腔的熱情變成了一個詞,無語!
“這位兄弟,你這個短矛,裝在銃管裡,那銃管就被它堵塞了,如果我想在肉搏之前再開一次火銃,應該怎麼辦?!”
眼下,南中軍中的近衛營、鳳凰營、麒麟營、玄武營中的精銳部隊,已經可以做到火銃兵在距離敵人二十步到三十步之間再開火。如果如守漢所說,在距離即將進行肉搏的距離上再開一次火銃的話,基本上對陣的敵人已經是所剩無幾了!
但是,這樣的插入式短矛,卻無法完成這肉搏白刃戰前的最後一次射擊,而且,對於銃管也有很大的損害。
一旁的馮默峰和蘇老四楊天石等人見守漢臉色有些不豫,知道這個工匠研製的這根短矛未必能夠入得了守漢的法眼,正欲想個法子把他打發掉,免得守漢一會發脾氣。
卻不想,守漢這個時候開口了。
“兄弟,你過來。”
他點手將那打造出這個插入式短矛的工匠呼喚過來。
“我得說你這個想法不錯。把短矛同火銃合在了一處。這樣,使用火銃的兄弟和用長矛的兄弟實際上就合二為一了。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這個短矛,和內地邊鎮上用的叫四子銃一銃劍的很是類似,不過他們的銃劍不如你的這個短矛,短了一截不說。而且那銃劍只是塞在銃管上,同樣是不能進行射擊。”
雖然是溫和的誇獎著那工匠,卻亞賽抽了眾位工匠、總辦們一個響亮的耳光。眾人一向是以技藝精湛、奇思妙想不斷而自豪的。不想主公和軍中將士提出的這點小想法卻無法落實,這讓眾人如何能夠過得去?!
“列位也不要過於自責。”
守漢目光挨個在自馮默峰、蘇老四、楊天石和跟隨自己前來的黃一山等軍中將領臉上掃過一遍。
“這個短矛插入銃管的做法,事實上已經完成了軍中將士給火銃兵也配備短矛的要求。不過。是本將軍今日又提出了一個新要求,這位兄弟一時無法做到罷了。”
他在激動的眼眶裡滿是熱淚的那工匠肩膀上拍了拍。
“兄弟,行一百者半九十,你已經走了九十里了,剩下十里,咱們就一起走完就是了。”
守漢的目的是要打造出來套筒式刺刀。
這種刺刀可謂是刺刀界承上啟下的劃時代產品。
套筒式刺刀的應用可以從17世紀一直延續到抗戰時期的敵後戰場。為了給各式各樣的雜牌步槍都配備上刺刀,敵後根據地的軍工工作者絞盡了腦汁最後還是將這現代卡座式刺刀的祖師爺請了出來,這才為五花八門的步槍統一配備上刺刀。
與卡座式刺刀的嚴格要求不同的是。套筒式刺刀可謂是模糊理論的身體力行者。不論是採取三稜還是四稜刺刀,在刺刀末端一側都帶有空心握把,使用時握把套在槍口上,並旋轉一定角度。讓槍管外的卡筍卡入握把上的凹槽內,將兩者固定在一起。這種結構中,刺刀刀身偏於槍管軸線的一側,兩者間隔一定距離,使射擊與刺殺互不干涉。
這樣一來,刺刀作為輔助作戰工具的地位便告基本確定。
在守漢的招呼下,馮默峰等人各自在工作臺上尋了一個位置圍攏了過來。準備在守漢的帶領下大家集思廣益的把主公提出的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