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並沒有什麼太多的新穎之處。
“老馮,你家學淵源,也是行家,你給我說說,這東西為何讓倭人如此勞心費力?”
馮千里口中客套了兩句,臉上卻是微有得色。他是馮默峰的侄子。而且本身身上還有匠師協會的會員資格,算得上是行家裡手。臺灣的幾處建設,橋樑、堤壩、涵洞,還有房屋等,都有他的影子。
“抬起來!”幾個親兵在馮千里的低聲命令下。齊齊用力,將那人力車整個翻了過來。
“少帥,您看!這車子最為繁瑣,最有技術含量的部位,不在前面那兩根細長的車轅,而是在這裡。車軸!”
藉助著燈火的照射,李華宇仔細望去,在車座的底部,被人仔細的用油脂塗抹均勻,保養的十分仔細。在兩個車輪之間,一根精鋼製成的車軸承擔著連線作用。中間的是車軸,上下兩個是滾珠,然後再外面的是輪輻。
“屬下仔細盤問過鬆平手下人,那人說,最要命的便是這車軸與車輪之間的滾柱。”馮千里舉起一盞燈籠,為李華宇仔細的解釋著人力車的車身構造。
與南粵軍此時大量裝備的車輛不同,這倆人力車使用了更簡單的滾柱軸承。兩頭稍微車細了一點;中間是一個圓柱體。
“果然有點意思!人既然能夠拉起來奔跑,想來是極為省力。老馮,你說咱們的車輛若是都換成這樣,會不會提高運輸能力,減少騾馬的使用?咱們的輜重運起來也沒有那麼難?”
幾次與遼賊阿巴泰所部接觸下來,李華宇已經發現了兩支軍隊之間的差異,南粵軍和明軍必須要攜帶大量的輜重,而且騎兵少步兵多,本身機動能力就不如遼賊。而阿巴泰則是不需要那麼多的輜重糧草,他只管走到哪裡搶到哪裡。但是若是這樣的車輛能夠大量製造,並且經過南中的那些匠師們進行升級改造,用在現有的大批軍中車輛和各地墾荒所在使用的話,會不會大有裨益呢?
沒那麼樂觀!馮千里的話給李華宇兜頭潑了一瓢涼水。
“據屬下推斷,這滾柱應該是先行車圓;之後磨光;再行淬火。用細小的砂輪車完以後淬火。不過這麼小的滾柱不好淬火,可能是弄個一毫米左右的冷水池;然後夾上去滾一滾,”
但是即使如此;體積太小了;表面淬火也比較困難。
“若是屬下來做此事,一時半會也未必能夠解決這淬火的難題。想來這些倭奴便是在這些事情上耗費了時光和財力。”
“不管他!我們與倭奴不同!他們耗費辰光一是因為他們要做得是人力車,我們做得卻是馬車和人力貨車。人力車不好做的原因是要靠人拖著走,上面坐著的又是人!所以軸承不可能做大,這麼一來就對工藝要求較高!而馬車的話可以把軸承做大做粗,這樣對於技術和工藝的要求就低得多了。”
李華宇為這樁將人力車技術消化吸收用於運輸車輛改造升級之事定了調子。
第二天,松平信綱便寫信給幕府。請幕府中人將那幾名打造人力車的高手匠人送到順化,交予將軍府。
在河靜製造提供的各種工業基礎設施和匠師協會的集思廣益之下,滾柱軸承的工業化製造難題,其中最難的一個淬火環節在半年之後得到了破解:用製造模具的砂石打造一個小滾坡,滾坡有很淺的流水,坡底是一個過水篩。然後接一個防水的小斜面。滾柱從坡道上滾下來經過過水篩和小斜面;直接就跳走了。而在這個短短的過程中,被燒得通紅的滾柱也完成了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