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出動了一千人,用了半個月時間追蹤這批馬賊,在一條河邊上找到了他們,一場廝殺過後,斬首千餘,自死傷不過百;還有一個插曲兒,這夥馬賊的首領是之前十支箭一個部落裡面被排擠的一個頭腦清醒意識到大唐威脅的人物,大使找到了阿史那泥孰,阿史那泥孰找到了那個首領。那個首領戰戰兢兢,下令將此人原先部落盡皆斬殺,老幼不留。
大唐西突厥駐軍成為大唐騎兵中最強悍的一支。
從貞觀四年到如今,貞觀十年。六年了,軍隊換了四茬兒,一萬兩千人的超強騎兵在那樣的環境下被鍛煉出來了。一年半的全肉食環境下,三千精瘦的漢子回來之後各個膀大腰圓。虎背熊腰,要多能打有多能打。後來對付吐谷渾和吐蕃的時候,就有這些騎兵的參戰,三千駐軍除了親戚運送一些水果和素食以外,全部費用都是西突厥方便供給,連軍餉都是。
西突厥那些鐵騎從一開始的精悍善戰到後來的腐化墮落,以至於貞觀六年的那一次大唐大使館就大唐商人遇害一事發給朝廷的報告顯示,他派去的人親眼看到西突厥政府剿賊軍隊“逗留觀望,不思振旅遄進,竟爾營私適己,希圖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託戰馬之不備,藉端引日,坐失事機”。
在日常生活方面,貞觀九年的報告顯示,西突厥是全民皆兵,戰時為兵,平時為牧民或耕種之農民,過往“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但是自貞觀四年以來,五年之間,居然“多有以口腹之故,而鬻帳賣產者,即如每飯必欲食漢家美食,將牛羊馬所得錢糧,不過多食美食數次,即罄盡矣,又將每季家中畜養之牲畜賤賣,恣用無餘,以致闔家匱乏,凍餒交迫,尚自誇張,更有賤賣戰馬而得錢糧食肉者,數不勝數”。
至於軍隊方面的日常訓練,在最初的幾年還有斷斷續續的訓練,勤練騎射,可是最上層的軍官們最先腐化,帶動了底下士兵們的腐化,大唐軍營有意隔開了西突厥常備軍很遠一段距離,避免和他們靠得太近,沾染了一些習氣,失去了大唐兵將的刺激,西突厥軍隊迅速腐化,“精銳鐵騎日漸稀少,大部騎兵久不習騎射,馳馬射箭之能幾近無存,戰力大衰”。
綜上所述,大唐君臣們終於意識到以最小代價收拾薛延陀和西突厥的時候到了,加上軍方求戰心切,李二陛下終於下令給參謀總部,授權李世績策劃一場草原決戰,一戰而定北部草原,徹底掃平後患,將北部大草原按照如今的東突厥故地模式打造為畜牧基地。
大戰很快就要展開了,薛仁貴知道,這場戰爭估計自己最後也要上場,視時間而定,但是想要從朝廷請兵南下的確是不太可能了,蘇侯一心一意要快速解決江南事件,估計他自己也想上戰場了,這就是一次撈軍功的大好時機,薛延陀和西突厥早就被折騰的一天不如一天,草原騎兵的日子過得比漢家兒郎還要舒坦,戰力大衰,此時不滅,更待何時?
這也就導致了蘇侯身邊沒有人可以保護,沒有人可以用,帶著全軍日夜兼程奔赴長安,長安的奴隸運輸隊也會加快速度往南會合薛仁貴的軍隊,然後一起南下廬江,薛仁貴知道,自己是蘇侯最後一支可以信任的軍隊,所以自己必須要以最快的速度趕回去,保護好蘇侯,在蘇侯的策劃下徹底解除江南不安的因素,繼而北上請戰,那個時候,估計朝廷大軍已經打完了漠南,往漠北而去了。
當年的漠北決戰,打的不可一世的匈奴人西遷數千裡不敢回草原,霍去病封狼居胥,成千古絕響,自漢以後,再無大將可以達到那個地步,可是如今,這種榮耀,似乎就要在某一員大將、某一支軍隊身上重現了……那絕對是一輩子的榮耀……
薛仁貴太渴望那種榮耀了,可是他還不知道,一張針對他的必殺網已經悄悄朝著他撒了過去……(未完待續。。)
七百五十七 薛仁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