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陛下三原縣的事情,就不顧屁股上的疼痛騎著來福縱馬賓士而去。
抵達了三原縣之時已經是三個小時以後了,蘇寧摸了摸已經沒有知覺的屁股,原地呆了一會兒,感受著屁股一股股發麻帶來的欲仙欲死的感覺,站了好一會兒才緩過來,看的屬吏特別不解,好一會兒之後,蘇寧才邁開步伐,慢慢的走到了那人山人海的聚集處,這時,已經有人注意到了蘇寧的存在。
“三原伯!”“爵爺!”“是三原伯!”“爵爺來了!”
這些人都是蘇寧的佃戶and食邑,受了蘇寧的大恩,所以牢牢的記住了蘇寧,話說回來給了他們很多東西之後蘇寧還請了一些大夫去莊子上給那些生病的人治療,一套組合拳下來,雖然花費不少,但是整個莊子已經傳揚開了蘇大善人的名號……
人山人海的人群自動的為蘇寧讓開了一條路,蘇寧順著他們讓開的路,走到了最裡面,親眼目睹了那一片金燦燦的土地,一共兩畝地,蘇寧知道,左邊的是已經收割完畢光禿禿的一片,但是不遠處那堆積成一大堆的稻子更加顯眼,右邊是還沒有收割的一畝地,滿滿當當的全是稻子,蘇寧相信了一畝地九百斤的產量,也相信這種稻子可以在大唐推廣,不說別的,至少,溫飽是可以實現的。
加上土豆和玉米作為輔助,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後,大唐或許真的可以不用再為糧食擔憂,不會再出現饑饉之憂,在這之後,達到了最低層次的溫飽需求之後的大唐民眾,會自發的往上需求,需求更多的東西,更多的權力,這就是民主的開始。
到最後,或許商業的發展可以使得大唐達到廢除農稅的地步,要知道就是現代中國也是2006年才得以廢除農業稅,若是大唐,以這樣的人口基數和土地數量,或許真的可以達到那個地步也說不定,可是那樣需要的商業稅和工業產值,不是一般的多,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超過第一產業的產出,那也不知道是多少年以後的事情了,而目前的大唐,或者說以後的大唐,可以實現嗎?
“三原伯,下官不辱使命,不負三原伯之所託。”王元一臉冷靜的站在蘇寧身邊說道,蘇寧看了看王元一臉的冷靜,還有那依稀可以看出來的淚痕,蘇寧覺得有些好笑,但也可以理解,至於那些老農跪在地上跪拜神農氏和這所謂神田的行為,蘇寧也可以理解。
“你做的很好,王縣令,你還記得我之前和你說的嗎?你做到了我的要求,那麼我,也會兌現我的諾言。”蘇寧淡淡的說道。
王元先是一愣,而後是無法掩飾的狂喜,但是還沒來得及說些什麼,一聲嘹亮的喊聲便打斷了王元的思緒:“聖人至!”(未完待續。。)
一百一十一 三原縣侯(第一更)
其實蘇寧對於這個時期的某些稱呼很是不爽,比如這個稱呼皇帝的“聖人”,陛下用的倒也是不少,但是主要還是用在朝堂上和公文裡面,但使用在日常和口頭語上,還是這個“聖人”或者是“大家”用得比較多,至於皇上,只見於史書記載,沒有誰用在口頭上的,就好比宋代的“官家”,這也是皇權並未凌駕於一切的標誌,至於滿清王朝,呵呵呵呵……
但是把皇帝比作聖人,蘇寧實在是很難以理解,一個皇帝和孔老夫子有何關聯?喊一聲陛下算是尊敬,那麼喊聖人是否是太過拍馬屁了?聖人是不會犯錯的存在,而皇帝?不犯錯?中華幾十上百個皇帝哪一個敢說沒有犯過錯?還好意思稱聖人?
所以蘇寧寧願喊較為正式的陛下,也絕不喊聖人。
雖然心中腹誹,但是蘇寧還是在第一時間鞠躬迎接李二陛下的到來,話說李二陛下的速度可夠快的,這才多長時間就趕到了?感情自己前腳剛走李二陛下就緊隨而至?
但是說起來也是,土豆啊玉米啊雖然可以當做糧食,但是終究不是和米飯一樣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