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對後來易學中象數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朱熹《周易大義》有《八卦取象歌》,曰“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這八句,把八卦的卦形特點講述得十分明白易懂,它說:“乾卦是由三條完整相連的線組成;坤卦是由斷為六截的短線組成,震卦像仰放的罐盂,艮卦像覆置的盆碗;離卦中線虛虧,坎卦中線完整;兌卦上線缺口,巽卦下線中斷。根據數學的組合排列原理,陰陽兩種符號三疊所成的結果,只能出現這八種卦式。而《周易本義》附載這首歌訣,能幫助初學者熟記八卦的卦形而不忘,並能體驗到其“廣大悉備”的甚深含義。
《易傳》的結構(2)
另:通行本《說卦》前三節,又見於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繫辭》。
四、《文言》
《易經》是以陰陽現象解說社會的專書。八卦可以攝諸乾坤兩卦之中,乾坤錶象陰陽。
陰陽是兩種不同的氣,相反而相成的氣。所以,八卦所表象的八種元素,又都可以歸諸於陰陽兩氣之中。以陰陽的概念統馭一切現象,所以陰陽就是終極原則。因此,故於乾坤兩卦中,作《文言》來解析陰陽的內在品德,並對乾坤兩卦卦辭和爻辭作專門的解釋;其實也就是解析六十四卦的陰陽本性。
根據歷代的解釋,陰陽這兩種相反的“氣”,不是靜的體,而是動的用;於動中見之,不能於靜中識之。六十四卦無非陰陽所變,也無非就是陰陽之氣。須注意的是:陰陽二氣不專指人類而言,而是包括人類鬼神以及其他各種動物。由此可知。死生變化非常複雜,如不研究周易,則不能瞭解。
陽,為流轉恆變之原則;陰,為攝聚翕寧之原則;即一種物質之相反的兩種精神。
天地萬物,無非陰陽間的關係,而陰陽間的關係都是“感”,即“鹹”卦的“鹹”。感非為感情之意,而是一個動名詞,“情”由“感”起,《荀子?大略》篇說:“鹹,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聘士之義,親迎之道,重始也。”指出鹹卦體現夫婦之道。這些都與孔子《易傳》的觀點一致,即解《易》注重義理。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所謂“情”,即是“感”的結果,有感而後有關係,有關係而後有情有表意;感不同,關係也不同,而表意也不同。由陰陽之關係,可以見出陰陽之本性來。
《文言》中解釋乾卦的稱之謂乾文言,解釋坤卦的稱之謂坤文言。
孔穎達疏:“當謂釋二卦之經文,故稱《文言》”(《周易正義?乾》)。其主旨在於借闡發天地之德,說明君臣上下、進退存亡之道,以及修身、齊家、治平之理。其中多處吸取前人解《易》的言論,例如釋乾卦“元亨利貞”的一段話,便是錄自《左傳》襄公九年穆姜對隨卦的解說。
《文言》,首先是站在“文”的角度來闡述。做學問講究文理並舉,現在的大學教育也分成文科和理科。
關於文、理,古代有其特指,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韻所在。
五、《彖傳》
六十四卦皆由陰陽參伍錯綜而成,故有一錯綜之相即有一卦之成。錯綜即變,卦亦變,其特殊的表意也產生變化,解析這個影象所昭示的意義者為《彖傳》。
《彖》,又稱《彖傳》、《彖辭》,隨經文分為上、下兩篇。它解釋了六十四卦的卦名、卦意、卦辭,講述(斷定)六爻卦的整體意義,但沒有解釋爻辭。
“彖”相傳為一種能咬斷金屬的猛獸。唐孔穎達疏依漢魏以來的註釋,訓為“斷”,為斷定一卦之義。
他認為“彖辭”解卦象和卦辭,有三說:
1、取象,以八卦所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