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王已死,楚地皆降漢,獨魯不下。漢乃引天下兵欲屠之,為其守禮義,為主死節①,乃持項王頭視魯②,魯父兄乃降。始,楚懷王初封項籍為魯公,及其死,魯最後下,故以魯公禮葬項王穀城。漢王為發哀,泣之而去。
諸項氏枝屬③,漢王皆不誅。乃封項伯為射陽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項氏,賜姓劉。
①死節:為節操而死。②視:同“示”,給……看。③枝屬:宗族。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①,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 其苗裔邪②?何興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蠭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隴畝之中⑤,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⑦,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⑧,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⑨,奮其私智而不師古⑩,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11),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12),過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豈不謬哉!
①周生:《正義》引孔文祥說以為是漢代儒者,姓周。蓋:大概。重瞳子:兩個瞳人兒。②苗裔:後代。③何興之暴:怎麼起來得這麼突然。④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勢”,權勢,權柄。又:有人認為“尺寸”指尺寸之地,這句在“寸”字後斷句,“乘執”屬下句,是趁勢的意思。⑤隴畝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間。“隴”,同“壟”。⑥五諸侯:指戰國時的齊、趙、韓、魏、燕五個諸侯國。⑦位 :指王位。不終:指沒有維持下來。“終”,到最後。⑧背關:捨棄關中。“背”,棄。⑨矜:誇。功伐:功勞,“伐”與“功”同義。⑩奮:振,這裡有極力施展的意思。師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過:錯。(14)乃:竟然。引:拿過來,這裡有找詞兒的意思。
高祖本紀第八
解惠全 張德萍 譯註
【說明】《太史公自序》說:“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憤發蜀漢,還定三秦;誅籍業帝,天下惟寧,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紀》。”這是司馬遷創作本篇的基本宗旨。的確,在《高祖本紀》中,側重敘寫的是劉邦如何戰勝項羽,最後建立漢帝國的過程,同時也充分肯定了這位開國之君在統一天下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這種作用,是司馬遷運用鮮明、強烈的對比手法展示給讀者的。比如記敘項羽、劉邦兩支軍隊分兵入關中擊秦時,對項羽軍的行動是這樣描述的:“及項羽殺宋義,代為上將軍,諸將黥布皆屬,破秦將王離軍,降章邯,諸將皆附。”使讀者看到的,只是單純的軍事方面的成功;而寫劉邦軍,除了寫軍事策略外,還寫了劉邦的安民措施:“諸所達毋得掠滷(通‘虜’)”,於是“秦人憙,秦軍解,因大破之。”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由突出出來了。
這種對比又是從許多側面展開的。例如寫劉邦、項羽對待各路諸侯的策略。項羽一聽到有自立為王的訊息,便“大怒”,便“發兵”;而當劉邦聽到韓信自請立為“假王”時,開始頭腦發熱,打算攻打韓信,但一經張良提醒,立刻轉變態度,“乃遣張良操印綬立韓信為“齊王”。在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的形勢下,在爭取同盟者方面,又是劉邦高出一籌。本篇還特別記下了劉邦在平定天下後所說那段膾炙人口的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